科幻创作的两极:“幻想科学”还是“科学幻想”?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阎安 2018-05-16 22:59


关于科幻作品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我国科幻创作的发展历程中,至今尚未停息。究其原因,其无非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不能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合理地区别对待。

科幻作品至少可以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类来分别探讨:

第一类是当今科幻受众最为熟悉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以为这就是最纯正的科幻。暂且把这类作品叫做“幻想科学作品”。

“幻想科学作品”顾名思义是带有想象色彩的科学作品,所以从创意基础上,这类作品势必需要源自科学在现阶段普遍认同的理论,也就是说,它以现代科学的成就为创作的根本着力点——站在巨人的肩上,用幻想去触摸按照现代科学思维应该能够实现但尚未实现的更高级内容。其中主要是超越已知科技水平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立足已知科学结论对未知的猜测。

从《海底两万里》到《我,机器人》,从《小灵通漫游未来》到《三体》……无论探讨的是前沿科技,还是末世未来,“幻想科学作品”能够被认同为典型科幻的作品,都是因为其虽然脱离现实的虚构认知,却能够遵从于已被广泛接受的现代科学阶段性结论,并且依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让这些虚构认知合理拥有最终成真的可能性。

这个作品类型因此一度被认为是整个科幻创作的全部,特别是工业时代中前期,科技水平尚欠发达,人们通过此类科幻作品,憧憬科技进步的美好未来,体会科学应用的便捷生活,这段时间里,科幻作家对科学发展程度的认知比科学家落后得并不太多,故此,他们在作品中所构建的新世界,不仅离受众的生活很近,容易唤起受众的认同感,更能站在科技发展之巅,作为受众的眼睛,让更多普通人也能准确地体味不久的未来。

科幻作品的第二个分类可以叫作“科学幻想作品”。它与“幻想科学作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简单对比来看,“幻想科学作品”强调技术实现过程,创作出发点通常是基于已有认知,是在“战术层面”上对未来或未知进行前瞻性描绘的创作,是充满“幻想”的“科学作品”;而“科学幻想作品”则往往不会过多纠缠现实科技的细节,其更愿意跳出既有认知,在“战略层面上”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剔除已明确被科学证伪的内容,以尽量不受束缚的想象,重新构建高于现代科学成就的自洽体系,为人类认知前进方向提出崭新建议,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幻想作品”。

虽然我们无法简单地比评科幻作品这两种类型孰优孰劣,但单纯就创作意义而言,“科学幻想作品”显然更具备推动知识进化的力量。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巅峰科技与大众科学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许多现代科学的具体领域,非专业人士开始渐渐连科技的前沿成果发展到了哪里,都有些不太清楚。大量并非亲身参与科研活动的科幻创作者,也正因此悄悄从巨人肩上滑落,失去用想象力引领科学思维的优势,这也使得基于既有认知的科幻创作面临空前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倘若科幻作品只知道关注既有的科学技术内容,仅让想象力机械地去做既有科学结论的宣扬者,那无异于让有限的认知将本应无限的想象关进了笼子。

其实,无论科学怎样发展,都是无法凌驾于想象力之上的,一旦科幻作品习惯于令幻想屈从于认知的创作惯性,完全执着于技术细节,就难以避免地止步于“战术层面”。打不开视野,放不开思维。这也正是我们总谈论成年人的想象力不如无知孩童的根本原因。

科幻创作应该是可以处在“战略高度”,为人类认知指点江山的先知。所以,努力让科幻创作跳出有限的现代科学细节,站到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去探索科学进步的本质,更多去从人类认知的发展方向上展开想象,这才是科幻存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