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 STEM教育恰逢其时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田慧生 2018-05-16 18:51

    21世纪是知识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愈加凸显。在教育领域,对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日俱增、迫在眉睫。世界各国为了应对竞争压力,纷纷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起的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通过建立学校、社区与全球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学术概念与现实世界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习者创新实践及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进而增强国家竞争力。近年来,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促进STEM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协同政府各个部门、大中小学、企业、科研机构、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共同促进STEM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引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潮流。

    目前,我国STEM教育还刚刚起步,在课程建设、教育标准与评估机制等方面还很不成熟,不同专家对STEM教育的理解、解读也不一致,可以说,甚至存在乱象丛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师资和社会联动机制等还远不能支持STEM教育的开展。STEM教育的推进有赖于系统的顶层设计,有赖于跨部门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参与,有赖于科学有效的研究引领和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

    希望广大中小学校,在当前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切实以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变革教学与评价方式,加强推动中国STEM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加强跨学科的学习与合作  STE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整合在一起,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这就需要教师间加强合作,提升跨学科指导能力,促进各学段、各学科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与学习的融会贯通。

    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关注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开展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尤其是针对STEM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和群体的师资培训,帮助教师们获得更多STEM学习经验,提高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本质认识和科学素养,并提倡教师们将STEM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加强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者应加强对已有经验的研究总结和梳理,积极引进国外STEM教育优质资源,借鉴有效的教育模式,并结合中国情况进行复制、移植、改造,加强本土化、特色化探索。

    加强资源的开发与相互协作  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应成为一个合作共同体,共同为国家储备、培养创新人才,推进STEM教育贡献力量。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的STEM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协同合作。

    总之,推进STEM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STEM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STEM教育发展道路,为培养具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广大中小学校当以新高考改革、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契机,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创新STEM教育的实施方案、师资培养机制,完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搭建跨学科、跨学段的STEM课程群;发掘和推广STEM教育的成功实践模式,努力让STEM教育惠及最广泛的学生群体,让科学与创新进入每一个孩子的基因。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