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之美的感慨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 2018-05-17 18:01

5月6日上午9点,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总决赛开启帷幕。进入决赛的32支队伍(小学16支,初中8支,高中8支),并没有按照原有建制去实施一些程式化、知识化的比赛,而是针对冰川科考这一严峻挑战,随机组成8支混编团队,在急迫之下展开竞创、竞造。与其说这是一场比赛,莫如说这更是一项对我国中小学生团结协作,集众智,攻难关的大胆实验。

北京的天也收起了顽劣之心,收起了扬尘,收起了杨絮,释放了和风,释放了日丽。在如此天公作美之下,创.造之美已经跃然在中关村的大操场上,孩子们的作品也正从一次次失败中渐渐显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大模样。

孩子们的比赛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作为大赛组委会主任的我,已是感慨良多。

我中华之后辈才俊不乏,独乏发现与发掘之平台。从1月14日启动,到4月10日提交团队作品截止,孩子闻风而动,妙思泉涌,500件创造作品新意迭出,以致评委老师不忍放下。试想若没有这样一次发现之旅,若不设这样一个发现平台,又怎能知道我们的孩子是如此优秀?有了这样的参与,有奇思妙想的孩子就不容易泯然于众了。

我中国不乏各种名目之大赛,唯缺有温度,有意思的创造大赛。回顾曾经有过的各种各样涉及中小学生的赛事,多有组织者借机敛财,参与者借机拿证之嫌。今次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社共同主办的创造大赛,充分体现了温度和意思。大赛不与利益勾连,大赛不与名利恋爱,让孩子们享爱发现之乐,创造之美,动手之快意。

我中国不乏素质教育之倡,独缺落实素质教育之行动。应试教育之弊,我们早已悉数皆知,如高分低能,会说不会做,会学不会创等,可几十年下来被人推崇的不还是衡水中学模式吗?既能广纳应学应会的知识点,又不要剪掉孩子未来飞翔用的“飞羽”,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连起来,与动手做设计,做产品,解决现实问题互动起来。经过这样历练过的孩子,当然就更容易成为理论实践俱佳的未来担当者。

我们不缺物质丰盈的家庭,亦不乏呵护至溺爱的家长,独缺让孩子创造梦想飞起来的翅膀。家庭是人之起点,孩子幼时可视为孵化期,此时物质保障,情感呵护至关重要。但孩子上学之后,就已经进入了羽化期,家长之重责是让孩子为飞翔做能力准备,一定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到了高中期的孩子,已经到了翔化初期,飞羽的大小与强弱,将影响孩子未来能飞多高和多远。

俗话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调动自己的能力,让孩子自己从内部打破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