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开幕

来源: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作者: 2018-05-20 21:56

2018年5月20日,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共同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上海市第十一届青少年创新峰会暨2018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会,在上海科技馆顺利启动。

当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委副书记陈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院长褚君浩,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顾问包起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顾问刘玉祥,中国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上海办事处主任、校外教育智慧导师洪涌清,复旦大学教授、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顾问陆昉等领导和专家共同启动了开幕仪式。

青少年科技节是上海科技节重点活动之一,以“万众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主题,立足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科普基地参观、科学普及传播,在市、区、学校三个维度立体推进。

开幕式上,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主任郁增荣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院颁发证书。

记录着上海市、区两级小研究员的个人风采和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成长故事的新一届《创新风采录》也在今天与大家见面。

这本64页的小册子看起来并不厚重,但她留下了一届届小研究员们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足迹,更激励着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立志成才,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在今天“创新峰会暨年会”的主论坛上,以“与院士共话创新”为桥梁,青少年们在此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分享自己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的动人经历,畅叙勇毅坚定的创新梦想。来自嘉定一中的江蕴琪同学,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辨明理、砥砺前行”为自己的人生格言,这句源自于《礼记》里的名言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勇于开拓创新的学子,在今天砥砺奋进的时代背景下,更具有创新不断的内涵。她的《基于蓝牙、MYO和Android平台来实现的人机交互肌电智能轮椅控制系统设计》的课题,来自于生活实践。从立意、探索、设计到成稿,自己思索与有针对性地向专家请教,这一番历程正是完成自我“日日新”的实践。

自2016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启动至今,共建立了25个实践工作站,100个实践点,2016至2017年共录取了5014名高二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的师生们带来了他们的心声,累累硕果不是自然而然,现有的成绩来自于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科研“大牛”热衷于学生小科普;其次,为学生们量身定做课题,将“高精尖”的国家项目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课题;最后,以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青少年实现科创梦。

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导师的引领,创新教育才能实现代际传承,更好地联结过去的洞见与今日的创想。

在观看了创新创业(模拟)团队展示后,专家团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精准点评,鼓励中满含着期待,这个平台化将为热土,哺育着明日的希望。

由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理事会组织的“青少年创新成果发布秀”火热来袭。这场从组织发起、串联安排到会务流程均由学生理事们完成,在这个会场上,他们不仅彰显了自己的科创能力,更体现了自己的综合素养。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能力的可穿戴式试听提示系统研发及应用研究》到《基于手势识别的远程遥控机械手》,从从可爱的“豆丁拍打器”到饮食健康管理系统APP,青少年们创意无限。市区两级青少年代表通过发布秀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作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增强公众参与度,最终通过公众投票选出最受欢迎作品。多元化渠道、非专业视角,最大程度上达成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培育,振荡出创造力的激情。

主论坛外,各区代表带来了他们各自的作品参加展出。长宁分院的《家庭智能管家》,两位小小发明者边介绍他们的作品,边思考该如何改进?嘉定分院的三位同学每人带了一个创作,《专吃碎发的理发工具》源自于儿时被碎发纠缠的苦恼,《吸水吸尘器》创意诞生在外出旅行的高铁上,沼泽上能行驶的《载人舱》是观看了红军过沼泽后的想法。这批可爱的青少年莫不是关注生活,关注民生,将自己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创新与创新教育并非一时一地,应当久久为功。在5月青少年科技节启动后,各区分论坛将继续以此为起点,根据本届峰会主题及本区特色持续开展活动,深入营造万众创新的氛围,以理解和塑造生活世界为创新教育的源泉,为青少年提供最大程度和范围的非常规问题情境,调动他们的各学科积累,融合式发展与提升。

峰会暨年会活动将持续至今年10月,在全市16个区广动员、全覆盖、深推进的背景下,弘扬创新教育的成果、激荡青少年个体对生活世界的真切理解和科技创新的愿望。

未完待续,精彩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