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之夜”遇上“5.20”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张克 2018-05-30 20:30

“5.20”是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个温馨幸福的时刻,一句深情的“我爱你”道不尽绵绵情意。

今年的“5.20”又是个特别的日子——科技周的重头戏“科学之夜”恰与“5.20”相约,又会擦出怎样的“浪漫火花”?

首次在军事博物馆的举办的“科学之夜”就包含了众多“浪漫因素”,大量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多点触摸交互以及无人驾驶的炫酷体验等形式,讲述科学原理、成果应用与科技人物面对面等丰富有趣的科技活动。“科学之夜”的主角少不了孩子们,互动、体验、参与最受他们欢迎。家长们带着孩子乐在其中,现场气氛热烈,客流爆棚,活动一票难求。

在军博常规展厅,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军事化设备,坦克、飞机、高射炮等都成孩子们的亲密“玩具”,不仅开拓了眼界,也收获了欢乐,是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国之重器”的第一课堂。

 

一位女同学聚精会神体验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飞行系统。

 

在“科学之夜”现场记者看到,军民科技融合成就展示区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原来这里是AR眼镜体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我们这里主要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安排了戴着AR眼镜体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组装的场景。”中国航天五院512所工作人员刘煜晖告诉中国科普网记者,通过交互方式,能够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进展和成果,让大家充分了解咱们国家航天水平。室外还有一个360°的太空球幕,播放精美的航天主题片,能给大家带来超沉浸式的体验。

 

AR眼镜体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来自五一小学三年级学生李燃正戴着AR眼镜“亲身”体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组装的场景:“我看见了火箭一步步的装配和发射的过程,觉得制造火箭的人很伟大。我来科技周就是想了解一下科技知识,想在这里看到火箭、飞机之类的东西。”

今年的“科学之夜”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安排了科普作家与现场观众面对面活动。在3号场地,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的一场《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就吸引了包括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在内的众多读者:“古往今来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思考。1979年,我读到叶永烈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由于各种机缘,我和叶永烈先生成了忘年交。”

 

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与读者交流


尹传红特别痴迷阿西莫夫,做过很多有关阿西莫夫的专栏节目。他把阿西莫夫作为自己的导师和教父,他说自己是个铁杆的“阿迷”,“而且,我对阿西莫夫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常想,倘若不是有幸跟阿西莫夫结缘,自己的前途还不定怎样呢。”

 既然是面对面就少不了互动环节,在现场他问了一道1986年生物学高考试题:1.几世纪的烧煤工业,将外国某城市熏黑。2.调查该城市黑蛾、白蛾的数量,发现黑蛾远比白蛾多。3.到了20世纪中叶,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禁止烧煤。

 

北京理工附小4年级学生刘栩哲等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话音未落,一个少年踊跃发言:这应该说的是英国。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两种蛾在数量上的变化是环境对他们进行了定向的选择造成的,所以我们国家要重视大气污染治理。他的回答赢得了人们的热烈掌声。记者事后采访得知,他叫刘栩哲,是北京理工附小4年级学生。“今天带孩子来科学之夜,让孩子自己现场学习,了解中外杰出科学家的成长点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博览群书,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的父亲,供职于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刘育新向记者表示。

来自北京市科委材料中心信宣部的丁雪抑制不住激动地心情表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能参加与作家面对面互动自己真的很幸运。作为一名基层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抓科技创新,更应该把科学普及放到同等的位置。”

 

尹传红给读者签名。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向记者表示,今年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在表现形式上增加了新手段,首次采用手绘动画、三维生长视频、剪纸动画、信息图示、手绘漫画等多种技术,并大量采用VR、AR、MR、多点触摸交互等形式。在展示内容上体现时代要求,展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原创科技成果。在科普展项设计上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智造生活、创意生活、悦读生活等展区,展示一大批贴近民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型农业和草根发明。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科学之夜现场亮点多多,多个场次互动都是反响热烈。往往离开讲还有半个小时就已经座无虚席,还有很多人一直站着听讲,直到结束。“这种炫酷好玩的科学,在娱乐中获取知识,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我以后每年都要带着家人来体验。”中关村一小的一位家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