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约好的时间,戚发韧院士准时在楼下等候。
“这是我约好的客人,”戚发韧院士与门卫招呼示意。“咱们走楼梯上去吧。”办公室在二楼,不坐电梯,每天往返多次已经成为常态。时至今日,已经85岁高龄的戚发韧院士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每天早早就来这里办公。
“你们坐在这里,天气多热呀,桌子下有矿泉水,自己拿着喝。”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与戚发韧院士的第一次接触由此开始。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韧在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席话,热血澎湃,感慨万千,“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不尊崇科学研究, 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长大了也不愿当科学家,那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发展,中华民族怎么能振兴?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科技强国就不是奢望。”
走进他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书架上、茶几上、地上堆满了书,书柜里的一张张照片,一本本传记,记载着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记录着他一生的“航天情结”。
戚发韧院士被人们称为“神舟之父”。1956年 10月8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的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中国航天62年,戚发韧院士参加了59年,整个过程都经历过。他的人生就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历史,他见证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辉煌:他先后参加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实验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他历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担任“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总设计师,并用亲手设计的“神舟五号”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与戚发韧院士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他谈到了中国航天人的三个成果:物质成果、航天精神和人才队伍。
第一是物质成果。我们已经发射了这么多卫星,180多颗,有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等,这些成果十分重要,大家也很熟悉。
第二个是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核心就是——自力更生。中国航天事业靠的是自己。有件事我体会非常深刻:凡是你中国没有的,别人绝对不给。经过努力有了,人家就来找你了。航天精神中“两弹一星”的精髓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热爱祖国”是核心的东西。要想为国家作出贡献,要奉献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得有爱。最大的爱就是爱国,因为爱国才能奉献,没有爱是不会奉献的,所以这个精神是很可贵的。再一个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谈及中国航天人才队伍建设,戚发韧院士认为中国航天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有奉献精神的人才,这才是最核心的,也是世界上各个航天大国里我们所独有的。眼下,中国的航天队伍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队伍。他们现在都在35岁左右。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航天事业,还秉持着航天“三大精神”。我们有一大批年轻的、有奉献精神的科技队伍,这才是外国人最害怕的。
问及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科技素养?怎么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戚发韧院士说:中央提倡科普教育,提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真正的社会进步要靠科学技术,既然要靠科学技术,就要能够让年轻人、孩子们都热爱科学。中央把4月24号定为航天日,就是希望大家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积聚力量。现代社会吸引孩子的东西太多了,吃的喝的玩的都有,但是怎么能让他对科学有兴趣?这是一门学问,一种能力。就像能做飞船的,不一定能去普及飞船知识。有的科技人员写一篇技术性文章信手拈来,但要他们写一篇科普文章很困难。因为科普要好看,要有形象化的东西,我想这点很重要。
戚发韧院士再一次谈到航天精神:对孩子们的科学普及一个重要的事情是,既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我们现在经常忽略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要努力,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科学研究这个的东西其实是很艰苦的,要努力去探索,去观察。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更多地接触自然。比如可以在家里种一点儿花草,这个花发芽了,长叶了,结果了,儿子自己在浇水,自己在观察;养个小蝌蚪,小蝌蚪长尾巴了,长后腿了,长前腿了,整个蝌蚪成长的过程,他可以自己探索,这就是在培养科学精神。现在的孩子天天玩手机,反而思考得少了、观察得少了。培养科学精神,就是让孩子们对于“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感兴趣,自己动手做点什么。科普形式多种多样,既要普及知识,也要弘扬精神。
最后,应《科普时报》读者的要求,戚院士欣然落笔,为读者写下了他的殷切期望: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这是老科学家对孩子们的希望,其实这也正是中国几代航天人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