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诺奖的问候《科普时报》专访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邓肯·霍尔丹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吴桐 尹传红 2018-09-18 19:25

中国科普网讯(记者 吴桐 尹传红)9月17日上午,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邀请到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其中就包括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邓肯·霍尔丹(Duncan Haldane)。



邓肯·霍尔丹195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他在凝聚态物理理论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包括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因发现了物质拓扑相,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霍尔丹与戴维·索利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大会开幕式后的茶歇时间,科普时报专访了这位67岁的诺奖得主,就个人成长与教育、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物理学研究与人类未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访谈最后,霍尔丹教授应邀为《科普时报》题词,还主动出示了自己的金质诺贝尔奖章,让记者欣赏。


致科普时报:

请继续坚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鼓舞贵国未来的科技人才。

最美好的祝愿。

——邓肯-霍尔丹


以下为访谈实录


科普时报:获得诺贝尔奖称得上是您职业生涯中的伟大成就,那么您认为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最关键的要素有哪些?


霍尔丹:其实我一直认为,赢得诺贝尔奖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伟大成就,它只是对我多年科研成果的一个不错的奖励罢了。(笑)而且,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和定义都不同。如果像你所说,把获得诺奖定义为成功,那么在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获得诺贝尔奖实际上往往靠的是运气。

在我看来,任何科研领域的人都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在可能性,因为诺贝尔奖的颁发对象是那些发现了未知科学真相的人,这些真相往往都非常奇异、有趣,并令人感到意外。古往今来的重大发现,多少都掺杂着运气和意外的成分。所以,只要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沿着你的研究方向不懈前进,你就有可能发现这些前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当然,在前进的路上,你也需要有一颗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把握机会的勇气和投身于科研事业的奉献精神。这些因素在其他领域也是相通的,无论商业还是艺术,我觉得科学在这点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科普时报:您有没有过什么特殊的机遇、选择或经历,深刻影响了您的人生?


霍尔丹:在我的科研生涯里,我觉得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一位杰出的导师。我在剑桥大学上学时曾经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到了大学最后一年,遇到了这位老师,他的激励和启发让我对凝聚态物理产生了强烈兴趣,从而使我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

我的导师从不给我直接灌输任何知识,而是在引导和互动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待、思考事物。他让我明白,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找到了答案,而是你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当你发现了正确的问题,答案就能相对直接地获得;可如果你找不到正确的问题,就永远不可能有答案。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

人生的各种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好比如果你提前5分钟穿过某个路口就会被某辆闯红灯的车撞到,(笑)所以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珍惜你所拥有的,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决定前进的方向。


科普时报:您如何看待科学、教育及其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


霍尔丹:我认为,当公众越发了解科学,他们就越能趋向于作出更加理性的决定。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它给我们身边很多的事物赋予了魔力,比如手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很多人却全然不知它里面是什么原理。对这些人来说,手机就跟魔法一样。由此产生的这种“魔法”的、非理性的思维也十分符合人类的思维定式。所以,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清除这种思维,从而提升他们做出理性决策的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种科学思维的普及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就体现在教师身上。有些人可能很幸运,有着一对重视科学教育的父母,否则的话,这个重任就要由老师去承担。当我跟我的同事们聊天的时候,我问他们是如何开始科研生涯的,他们通常都会说是因为上学时遇到的一位或几位特殊的老师。所以我认为,这种尽心尽力、充满热情的科学老师是一座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因为虽然学习科学相关专业的人很多,但最终投身科研领域并成为教授的人少之又少,毕竟这确实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


科普时报:青少年学子应该如何学习、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时代和社会?请您给出建议。


霍尔丹:我觉得重点还是在老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于与老师以及他人的交流互动上面。对于像物理、数学的学习,有些孩子能自发产生兴趣,但更多的人会觉得困难,并把它当做任务去完成。这时,一个能使科学变得有趣起来的好老师就可以改变局面。

同样,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自学科学的机会,你可以上网看到很多有趣的科学课程、演讲、电影,等等,但最终的关键还是与他人的交流上面。没有老师和同伴来与你提出、讨论、解答问题,你都难以获得足够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维来学习科学,乃至适应社会和时代。



科普时报:在本次大会上您将作为嘉宾代表发言,那么您想借此契机向公众传达什么信息呢?


霍尔丹:主要有两点。一是之前提到的,互动交流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还有就是本土学科优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为本土科学研究不力,造成了人才流失。对于一个小国家,只要在一两个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就能挽回局面。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我认为中国近几年做得很不错,涌现出了不少本土的优秀科研成果,但其他很多国家却有可能因为经费预算不足而无法着手施行。


科普时报: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霍尔丹:科普可以帮助消除科技发展中“魔法”的那部分,就像之前所说的,如果你不了解手机是怎么工作的,那么科普就可以给你答案。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科技创新成果的本质。很多人对新技术有怀疑,甚至恐惧,而科普可以为他们抹除疑虑,从而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科普时报: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未来的物理学研究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霍尔丹:人们做物理学研究,并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为了发现、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从历史角度来看,科学发现往往为技术的诞生埋下了种子。现在,人们都对量子充满了想象,比如量子信息处理。量子是目前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也是我的主要研究课题。

我们了解到信息可以在量子态储存和处理,但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就是物理学家们想要理解的问题。他们可能不会太关心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只是想知道答案。物理学家其实都是梦想家,扮演实际应用角色的是技术。技术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是有用的。而“有用”并不是物理学的职责,物理学就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追逐梦想,看看最终会被梦想带到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