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恒昌,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制药工程与药事管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药品分析与质量控制分会副理事长;臧恒昌拥有很多这样的头衔,也是目前他被人熟知的学者的身份。不过,可能很少人知道,臧恒昌还曾担任过制药企业老总达十年之久。
1991年5月,臧恒昌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硕士毕业不到一年即成为了制药厂的厂长(山东医科大学实验药厂,后来的山东山大康诺制药有限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然而,2007年却成为了臧恒昌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他离开企业、回到大学成为了一名教授。
山东大学教授 臧恒昌
从企业经理人转型为学者 “都是为了让患者用上更好的药”
“九十年代初研究生毕业就当厂长,可说是凤毛麟角。”臧恒昌回忆到,“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遇,当时正好我们学校的实验药厂厂长空缺。由于我父亲有办工厂的经验,而我又有药学专业的背景,学校就把我推到了药厂厂长的位置上。”进入工厂的第一天就是厂长,对臧恒昌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个厂里面,几乎所有人的年龄都比他大;而且当时工厂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另外,由于工厂规模很小,生产条件也很简陋,无法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他接手不久,很快即开始了工艺改进、装备升级和技术提升,同时扩大生产规模;1998年,药厂开始规划搬迁到了高新区,他又经历了新厂建设、企业改制、GMP认证等“大事情”。为了提高管理水平,臧恒昌不断充实自己,如2000年参加了山东大学首届MBA研修班,2003-2005年期间,他攻读了天津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这个学习让臧恒昌为在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管理心得找到了相应的专业名词,如专注一点、差异化、边际收益等,然后把它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迅速提升了自己理论薄弱的劣势。与众不同的是,做厂长的同时,臧恒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高级工程师、应用研究员,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技术革新、工艺改进优化、产品产量和收率提高、成本降低等,都让臧恒昌的专业知识得以发挥作用。“专业给了我自信,让我大胆去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有了管理权力,才使得我的技术革新改造、新工艺、新想法得以实现。”臧恒昌如是说到。
臧恒昌在厂长、总经理的位置上干的“有声有色”。不过,2007年,他面临了一个新的岗位转变,山东大学药学院希望他回校承担创立制药工程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点的工作。 “虽然,身份从企业管理者转型到大学教授,但是,仍是沿着制药这一专业方向进行的转化,”臧恒昌说到,“都是为了让患者用上更好的药,我毅然决然回到了药学院。”
药品除了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性,即,要用最合适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最好的药品。因为质量与成本密切相关,过分的追求更高或者太高的质量,对患者来讲可能就造成了质量过剩,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用药代价和成本。所以在生产过程当中,就需要寻找一个既满足质量标准又满足成本效益的平衡点。而如何使这一对矛盾达到平衡,一直困扰着臧恒昌,如何解决这个困扰也就成为他回到学校后的重要科研方向和选题目标。
“我曾经是用制药工程技术、用制药工程人才的用户,我会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专业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让制药企业在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持下更好发展,最终让我们用药的患者用上最好的药,这就是我最大的优势。”正是因为如此,臧恒昌觉得换一个平台、换一个不同的岗位,有可能会把药品做得更好;也正是因为如此,臧恒昌满怀热情地开始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历程。
如今,对于两个都从事了十多年的岗位或事业,臧恒昌认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都是为了实现让患者通过用药治愈或预防疾病的目标。制药企业经过生产组织过程,提供的产品是药品;而制药工程专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人才和技术。“人才”是一个载体,把先进制药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制药企业的生产。
开启近红外新里程 “偶遇成知己,相伴奔前程”
臧恒昌认为,大学教师的职能应该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为一体,并相互促进。其中,科学研究是重要的基础,没有它,人才培养就仅仅是教书,会显得单薄;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教科书作为纲领,科学研究是把它充实成为现实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会变得有料有味、有血有肉。此外,科学研究使得在社会服务的时候有了输出的技术、方案,有了“真枪实弹”可以去解决生产、社会的需求。那么,开展什么样的科研工作才能够实现三位一体的共赢?臧恒昌认为,最好的科研方向应该具备足够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其生命力的长度能够伴随你的终生,其广度能够满足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成就自我,其深度则应该达到科学探索与技术开发应用的共同实现。
这时候,臧恒昌偶然间得到了一本近红外光谱仪的说明书,他回忆到,看到说明书上的几句广告语——近红外光谱能够实现快速、无损、连续对待测样品成分进行分析,分析效率高、成本低、测试重现性好、样品测量一般勿需预处理,还可以通过光纤传输实现远程分析,光谱测量方便、便于实现在线分析,是典型的无损分析技术。臧恒昌说到,自己当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如获至宝、欣喜若狂”来形容,并由此认定近红外可能是他未来从事研究的方向。“这不正是我长期在制药企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药品质量波动、收率控制这一难题的克星吗!”
不过,和中红外相比,近红外光谱的信号弱、谱峰严重重叠、特征性不强,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臧恒昌看到说明书里面说,像阿斯利康等国外先进制药企业已经用上了这样的技术。“既然国外已经用上了近红外的话,就证明它是可用的。国内也有人在做,只不过应用的不多而已,特别是在制药领域。究其原因,可能是它的困难会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会很多。而这样的状态不正是符合我所希望选择的专业方向吗?”因此,臧恒昌就毅然开始了以近红外光谱作为契入点展开其建设制药工程专业的事业。
陆婉珍院士主编的《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臧恒昌和学生们一起研读的第一本近红外书籍。后来在2008年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年会长沙会议上,他遇到了陆婉珍院士,他带着疑惑向陆院士请教——近红外到底能不能解决制药过程控制的问题?至今臧恒昌还清晰的记得当时陆院士的话,“小伙子,近红外光谱一定能解决制药过程中的问题,大胆干吧。”这句话坚定了臧恒昌的信心,从此开始,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近红外光谱用于制药领域的探索、研究过程。
从一个经理人的身份转变成为一名学者,带给臧恒昌一个别的学者不具备的优势。“我所有的课题都与企业有关,都是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当中进行的研究。”臧恒昌介绍到。“近红外是一个应用学科,它的应用特征很强,那么就要用到制药企业里面去。”制药企业存在的一些痛点是臧恒昌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他和那些制药企业的经理人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认知,他的想法很容易被这些药企所接受。这一点对臧恒昌的支持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没有企业参与、没有与企业的合作,就找不到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而且,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样品,也主要来自企业。此外,合作企业给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费,以及合作申报国家级、省级一些重大专项课题,都是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臧恒昌最早合作申报项目的企业是潍坊沃华医药有限公司,双方2009年开始合作,第一次申报了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沃华心可舒片技术改造的研究”,这也是臧恒昌承担的第一个重大专项课题研究。2012年双方再度联手申报了山东省重大创新药物产业化开发项目“国家中药新药参枝苓口服液产业化开发”。期间,臧恒昌也陆陆续续和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马制药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都进行了合作。到现在为止,他的团队已经成功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三项,山东省重大专项课题也是三项,共承担了六项重大专项课题研究。
下一个十年 发挥近红外优势解决实际问题
在近红外方面的探索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不断的积累,臧恒昌和他的团队已经掌握了一些建立模型的方法和策略。另外,2017年成立了山东近红外光谱工作站,臧恒昌把它叫做近红外在山东的一个家。这个工作站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让全国的专家到山东来寻求解决制药以及其它领域的一些应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既有了自己建模的前期积累,同时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那么,下一个十年,就要让它去发挥作用,去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
接下来的十年,臧恒昌的主要目标是,以近红外光谱技术为工具,为实现制药过程的智能制造、连续生产和制药企业新动能等的转型升级做贡献。制药过程,臧恒昌把它描述为分子在设备中的“穿越”过程,由提取、发酵、合成等方法获得原料药,制剂的过程则是从原料药经过一系列制剂的过程和环节组成。而近红外就像一双“看透”制药过程的眼睛,关注分子在“穿越”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量是怎样的,进而让分子按照预定的方向和目标去“穿越”。
据介绍,2018年臧恒昌牵头承担了两项重大专项课题。一是“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定向择优课题:“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落脚点还是在潍坊沃华,在完成实验室研究内容后,就将在潍坊沃华进行实际实施。第二个专项是由臧恒昌牵头的2018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缓释固体药物制剂过程智能质控关键技术”,有六家单位进行合作。臧恒昌团队承担的自然是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山东大学校内还有机械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团队的参与,以及多家制药企业的参与。这种专业科研团队与制药企业的结合,就是为了后续把课题研究成果在制药企业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2018年是臧恒昌转换身份后的第二个十年的起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以致用已经开始起步”。不过这个起步是以省级和国家级重大专项为起点。对于这样一个高起点,臧恒昌说到,“这说明了政府部门对近红外这种过程分析技术的认同,以及希望能够推广到制药企业里的这样一个动力。第二点也说明制药企业也逐渐开始认识到,即使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也要把这样的技术用到生产中去。所以,我想近红外光谱迎来了第二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