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夜:国家动物博物馆里藏着一个“动物世界”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李苹 2019-05-16 16:13


5月20日晚,位于北京北辰西路、紧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迎来上千人的“探秘”,好热闹啊!人们坐在户外,看到大屏幕实时直播的“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学之夜’暨中科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特色活动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期待着充满体验与互动的科普嘉年华活动,能给孩子与大人带来科学乐趣。


有趣的亲子活动




老虎、熊猫、蓝鲸……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就好像走进了“动物世界”,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让观众近距离的观赏世界各地的动物,了解动物科学知识。“科学之夜” 国家动物博物馆展示馆同时对外开放濒危动物展厅、鸟类展厅、昆虫展厅、蝴蝶展厅等,迎接公众的到访。



记者看到了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在各种动物标本的橱窗前张望,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趴在橱窗上填写一张卡片。“我刚参与了‘博物馆小侦探’,找到了各种神秘生物。我觉得今晚的活动很有意思,就是人有点多。看到了好多濒危的动物,我希望保护这些濒危的动物,不想让其它的动物将来也面临这种状态。”北京市中关村一小的同学对中国科普网记者说。



像这样的趣味性活动,国家动物博物馆还推出很多。比如在“立体书”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亲手制作了精美的旋转立体书;在“昆虫工作坊”活动中,由博物大咖带领小朋友共同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而在“手工大趴梯”活动中,小朋友们化身为勤劳的筑巢小能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着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鸟巢”;“硕毅说吧” 将严肃的科学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脱口秀形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等等。


走进重点实验室


记者又随着观众来到“干细胞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你们知道,人眼与显微镜的分辨率能差多少倍吗?”实验室的教授向来参观的小朋友提问,“1000倍”,“非常棒。人眼能看到0.2毫米,显微镜能看到0.2微米。”教授向观众介绍,“这不是普通的显微镜,而是一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我们大量的实验是做卵细胞、精细胞、干细胞等”。教授给观众展示了这台显微镜下看到了如同艺术之美的小鼠的脑子、母胎盘的结构、精细胞、神经元细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在这晚的科学之夜,给现场观众讲授了一堂题为“神奇的干细胞与细胞治疗”的科普讲座,讲述了科研人员认识到正确利用干细胞的特性,将有可能帮助人类实现修复组织器官创伤、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基于干细胞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正在引领现有临床治疗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聆听标本的故事



一排排整齐的、数不清的储藏柜矗立在观众眼前,这是动物标本馆,馆内收藏有近200年的标本,有从藏族群众家中采来的、有国外友人赠送或交换的珍贵标本,馆藏截至去年底有700多万号,包括鱼类及两栖爬行类标本、无脊椎动物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昆虫标本。



 “限于标本馆的条件,不可能让大家天天来参观,那么大众对科研用的标本并不是很清楚。”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兼标本馆馆长陈军向中国科普网记者说:“其实,科研用的标本含有很大的价值,这种价值如果不被社会所认识,若以货币的形式来衡量,就会遭成很多的误解。”他呼吁,大众多理解、认识,将动物标本这个宝贵的资源继续传承下去。

在“科学之夜”通过陈馆长专业的讲解,让观众了解对于涉及科学研究的标本,科研人员是怎么采集、怎么制作、怎么保藏的等等;陈馆长讲些的小故事也让观众认识到,虽然这些标本是死的,躺在这儿,国家每年还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却在科研、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里发生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激发了青少年对这些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