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抗疫 | 世界抗疫之战: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赵海滨 2020-04-02 21:32



随着医护及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新冠肺炎的防治方案越来越完善。在第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有较为全面的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对确诊患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在全球多个国家疫情爆发之际,中国中医药救援物资为全球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藿香正气散、连花清瘟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等中成药被运输支援到世界其他国家,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等中药方剂也在不断被他国接纳并应用于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在这场关乎全球的抗疫战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瘟疫二字一直使人不寒而栗,它曾多次带走无数的生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亦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可命名为“肺瘟”。

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体一旦感染了某种疫邪可传染给周围人群,乃至大面积发病。金元名医刘河间正式用了“传染”二字。故周扬俊说“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温热暑疫全书》)。温疫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或散在流行。




中医对瘟疫之邪有“疫气”“疠气”“戾气”“杂气”之称。杂气是一种极微小的物质,人的感官不能发现,所谓“气无所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吴又可把杂气中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的叫做“疫气”“疠气”或“戾气”。《温疫论》指出“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疫气”,疫气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




《温疫论》言“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天受”,是指通过自然界空气传播;传染,则指通过患者接触传播。



《温疫论》载“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杨栗山认为:瘟疫与四时温病有别,瘟疫为杂气为病,疫邪多种多样,侵袭一定脏腑组织而得某种疫病。故患病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随着病情发展,危重期易发生心、肝、肾等多脏器损伤。


病因


疫疠之气传染为感染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非一般所指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

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疫病流行之际,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主要取决于体质和正气的强弱。吴又可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他还说“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说明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是否发病有重要影响。


病机


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病理性质涉及湿、热、毒、虚、瘀。 

湿邪致病既可外感,亦可内生,亦可因干预过程而助湿,湿邪易阻遏气机,导致其升降失常,可见胸闷脘痞,便溏腹泻苔厚腻等症。

,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热邪燔灼易于耗气伤津。

,一方面是疫毒,毒随邪入,发病急骤,传受迅速,极易导致喘促厥脱;另一方面邪盛酿毒,浸淫脏腑,使之功能严重失调。内外毒邪互为交炽,影响病情的发展与转归。    

,为正气虚,发病之初即有正气虚,病邪内羁,气血津液受耗可进一步损伤正气,发病之后,正气尚盛,转归较好,反之则差。

是疫毒蕴结,血热煎熬成瘀,同时邪热灼伤阴液,阴液不足即可造成血液浓缩而运行迟滞成瘀。


中医分型


轻型      时邪犯表

普通型    寒湿疫毒袭肺证、湿热疫毒蕴肺证——热重于湿型、湿热疫毒蕴肺证——湿重于热型

重型      热结胸膈证、毒扰心神证、痰热壅肺、毒瘀互结证、邪毒闭肺证

危重型    气血两燔证、邪闭心包证、络阻气脱证、心阳虚脱证

恢复期    胃阴亏虚证、脾肺气阴两虚证


中 药 预 防


1.内服方(非药食同源方)

藿  香10g   红景天15g    金银花10g    贯  众6g

虎  杖6g   芦  根15g

功效:芳香化浊,益气解毒。

用法:煎水内服,一日2~3次。


2.内服方(药食同源方)

藿  香10g   金银花10g    白  芷6g    草  果6g

芦  根15g   白茅根15g

功效:化浊和中,利湿解毒。

用法:煎水内服,一日2~3次。


3.外用方

藿  香20g    制苍术20g    菖  蒲15g   草  果10g

白  芷12g   艾  叶10g

苏  叶15g   贯  众20g

功效:燥湿化浊,芳香辟秽。

用法:水煎,室内熏蒸或研末制成香囊佩戴。


作者:赵海滨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副院长

此作品由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北京医师协会联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