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普打开另一扇窗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王谨 2020-08-08 14:49

智能科技,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着国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人们生活在地球,融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生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指数。不可想像,一个富有的村落,村民手里有钱,但土地被污染,饮水源被污染,他们是否还有幸福感?

维护生态环境,以“绿色”形式传播“绿色”文化,成为当下热心公益人士的共识。

由中国环保联合会出品、“维之光文化传媒”承制的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文化公益项目《环境中国》,日前正式启动。项目总监制、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孙晓华及相关领导和专家杜少中、谢玉红、翟滨等出席仪式并致词。

“维之光”CEO高锦怡在现场以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演示了《环境中国》环保文化,给人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环保科普窗口,所展示的涉及水、土、源、农领域的环保绿色天地,让人们看到环境保护过程中真实的一面,了解到国人对于环境所作出的贡献,见证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共同发展进步。通过这扇窗,会使人产生投身环保公益的激情,提升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自觉性。

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笔者也借此会议平台,和与会者交流了粗浅的思考:

从粗放型开发到环境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曾采访中国环境研究所,根据环境专家的忧虑写过一篇《北京将被垃圾围城》的内参,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这篇内参,当时看起来有些危害耸听,但起了警示作用。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那些年,各地注意力是把经济搞上去,有的县市粗放型开发遍地开花,却忽视了环境代价。现在看来,如果不是当时北京环境工作即时跟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设多处垃圾科学处理场,而是任凭垃圾围城,将对北京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后患无穷。

环境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文明的支撑,需要正能量的环境文化的引导。环保行业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人相关。从上世纪到本世纪,笔者一直关注环保问题,并乐此不疲地参与环境文化公益活动,见证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艰难历程和不断优化环境的不凡成就。今天我国环境文明建设成就,来自中央及时作出并实施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高举环境文明之旗,加大环境治理,是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比如有关饮水,城乡智慧水务的推进,特别是在贫困乡村推进安全饮水、健康饮水,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智慧水务中心,以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可以为县市、乡镇提供智慧水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水务课堂、水务会议、水务动态、水务舆情、水务直播等一站式服务,以智慧帮助维护城乡水务管线,呵护城乡饮水安全。有专家称,水是生命之源。让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清洁水、健康水、安全水,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

环境涉及你我他,涉及千万家,每位公民包括新生代,都应以公益心积极参与,像呵护家庭一样共同维护周边的环境,用美好环境烘托美丽家园。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