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与文化两个维度认识科学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大光 2020-08-09 20:21

《现代科学史》, [英]彼得·J·鲍勒、伊万·R·莫鲁斯著,朱玉 曹月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除了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传播专业以外,科学史和科学文化课程现在已经是中国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必选。这是中国教育界对科学本身的不断认识和理解产生的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历经上个世纪初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在领悟了科学的本质后,用成立科学组织与创办期刊开启中国人对科学的完整真实的认识开始的。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内,国人由过去的认为科学是“分科之学”开始意识到科学是一种系统的事业,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有关科学史的书籍已经非常多。大概国际上流行的科学史著作中国都已经引进,也成为科学史学者们经常引用的经典。但是,如果想真正理解科学,就应该从纵向(科学史)和横向(科学文化)两个维度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这个角度讲,《现代科学史》是一本将科学放置于两个维度进行简要但精准阐述的好书。

中文译本《现代科学史》的原题目是“Making Modern Science: A Historical Survey”,直译应该是“现代科学的产生:历史的审视”。两位英国作者彼得·J·鲍勒和伊万·R·莫鲁斯认为,科学的发展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控制,这些知识和控制影响着社会和文化,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本书中,作者探索了科学史本身及其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现代科学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包括科学革命和地质学、物理学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科学家个人成就,记录了科学思维的所有重大发展,从十七世纪的革命思想到进化论、遗传学、核物理和现代宇宙学的当代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源自科学的社会关系最重要主题的分析,这些发现迫使社会重新思考其宗教、道德或哲学价值。从科学史角度讲,这本书会使得大学本科一年级以上教育程度的学生和初步涉及科学史的读者尽快入门,为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本书由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撰写,鼓励学生把科学史视为科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而不是一系列的名称和日期构成的历史记录。这是一部非常需要的通俗易懂的科学史导论,会使得本科生和好奇的读者感兴趣。

科学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而抽象的话题。但是,只有理解了科学在历史与现实中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冲撞,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文化的意义。这本书涉及到科学组织的形成、科学与宗教、通俗科学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意识形态、科学与医学、科学与战争以及科学与性别,也就是女性在科学中的地位。科学文化涉及到与政治、生态和伦理等方面的议题,通过详尽而具体的案例让人有所醒悟。

这本书的目的是讨论现代科学的形成,但问题是培根学派的大部分观点,以及其他哲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尽管有略微的提及。这对理解现代科学的兴起是一种欠缺。假如作者再多写一章科学方法的诞生与发展,即使是历史漫游,对内容的完整性也会是一种完美的补偿。但是,感兴趣的读者会根据作者的简单描述去搜寻更多书籍,将会有更多收获。

另外,在每一章末尾的“结论”都是本书中没有观点支持的断言,而不是他们所涵盖的证据和论点的实际结果。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550年的科学发现压缩成一卷很困难,这大概是本书的弱点。如果在结论中把涉及到的观点在相应段落和篇章中有所描述,就会更好地完成其预期目的。

可以这样说,专业的历史学家不需要这本书。对历史感兴趣的科学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外行人可能会觉得多数科学史书太深奥或太难懂。如果你想在一本完全学术性的书和一本愉悦的读物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或者如果你需要一本伟大的参考书目或浓缩的摘要书,这几乎是你唯一的选择。

《现代科学史》涉及内容广泛,尤其涉及到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多元复杂关系,但译者能够准确把握并翻译,确实难能可贵。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