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夜,天文专家带你“仰望星空”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苹 张玉曼 2020-08-28 20:30

□ 科普时报记者 李 苹 张玉曼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在天象厅讲星空故事 苏晨/摄

8月25日正值中国传统的七夕,作为2020年科技活动周的特色活动,“仰望星空”科学之夜在北京天文馆举办。

聆听馆长讲星空故事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看星星。”资深天文科普专家、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博士在天象厅,举行“仰望星空”科学之夜活动之一“馆长星夜秀”,为现场观众讲述星空的故事。

借助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刻画宇宙的天象仪,观众追随着头顶上的球幕,看到七夕美丽的夜空。“织女星所在星座是天琴座,牵牛星(俗称牛郎星)所在星座是天鹰座,在夏秋两季的夜空中,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被称为‘星空大三角’。”齐锐说,晴朗夜晚仰望星空,就可以在略微偏东的方向看到,织女星、牛郎星位于银河两侧,很容易辨识。

牵牛星是28个星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道称黄道,沿黄道划分为28个星宿,并将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这四象分别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既代表四个方位和四个季节。齐锐向观众重点讲了北方玄武七宿中斗宿、牛宿与女宿,教观众识别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

“说到‘斗’和‘牛’不知大家想起一个成语没有?这一成语就是气冲斗牛。”齐锐娓娓道来,古代就有关于“丰城剑气,气冲斗牛”的传说;近代闻一多先生发表《最后一次演讲》被纳入初中课本,“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痛斥国民党特务那是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室外天文观测大开眼界

“看到了,看到了!1个、2个……有4个。”观测到木卫的小朋友兴奋地说。北京天文馆专业人员告诉科普时报记者,抬眼望夜空,看到头顶上比较亮的那颗,就是木星,而在望远镜里看可以看到围绕木星的4颗卫星。

    这是科学之夜活动在天文馆北广场依次摆出的4个专业天文望远镜,观众可观测到月亮、牛郞星和织女星、木星、土星等天体。

    观众透过望远镜能清楚看到遥远的土星周围的光环。虽是看到了一个小亮点,却也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幻想那个亮点在静谧夜空中散发出梦幻迷人的光彩。

故事会激发孩子科学热情

“哇……”随着观众的一声惊呼,一簇一米多高的柱状白色烟雾从一个小小的烧杯中喷薄而出。在“仰望星空”科学之夜的科学故事会上,来自英国的北京化工大学戴维教授,给观众们演示的“神奇”的化学反应。旁边4岁的小姑娘婷婷睁大眼睛惊奇地说,一粒小黑球放进水里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反应,等我长大了也要学化学。

在科学故事会上不仅有科学表演秀,散文诗《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赞美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工作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壮举。

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带来的未来工程师科普剧《心新相印》。讲述了人类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1996年用3D骨骼打印大腿骨,使连体婴儿成功分离。如今用3D打印技术再造人体新器官,使无法手术的重度心脏主动瓣膜狭窄以及恶性脑瘤患者重获新生。未来的工程师们还将运用3D打印技术,为被新冠病毒受损的人们再造器官。

参加表演的同学来自学校的DI创新思维社团。节目内容是社团平时活动研究的课题。参加活动的同学告诉记者,“DI创新思维社团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教会我如何去规划设计、如何去和队友相处,这远比在书本上学到的生动得多。”

科普展带你感受身边的科学

在“科学之夜”天文馆广场还举办了内容丰富的科普展览。

在“身边的科学”展区,一款巴掌大的无线紧急呼叫器引起一位女士的兴趣。这个呼叫器可以挂在使用者的身上,当使用者自感不适需要帮助时,一按上边的红色按钮就会发出报警声。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语音电话呼叫器具有超强的绕障碍能力,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收到呼叫信息。如果超出有效距离80米范围,只要按下主机就会响铃报警,同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后台,告知紧急联系人。一个主机可以支持多个呼叫器工作,呼叫器小巧,方便老人携带,无需充电。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西城区家庭养老床位已经使用了这个呼叫器。

在“身边的发明”展区,一曲悠扬的小提琴合奏吸引了许多人围观。这是艺飞创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熊周易先生发明的智能小提琴。它是用高科技材料碳纤维制作琴箱主体,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特有的专利和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替换传统的木材声学材料,声音可复制可设计,堪比好品质的小提琴。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可通过软件提供伴奏音源,还可以智能陪练、远程授课、远程排练等,让学琴的孩子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也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如今的高科技并非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而是更贴近百姓生活,让人们感受到身边的科学。正如北科养老展台工作人员所言:“随着各种智能技术、产品的开发,智慧生活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