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外国专家带来一场不同寻常的科普课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李钊 2020-08-30 09:29

       北京天文馆,8月26日下午14:02,一场不同寻常的科普课正在这里举行。主讲人是天津大学意大利外专、建筑学家罗杰威(Paolo Vincenzo Genovese),而听众则是8-12岁的中小学生。

       罗杰威2004年来到中国,一待就是16年,他美丽的女儿安娜恰好也是这一年出生,今年也是16岁。在今天的科普讲堂里,安娜还扮演了现场翻译的角色。

        让大科学家来给中小学生上科普课,这是一个创举,也是本次全国科技周北京会场的一大亮点。继去年在军事博物馆隆重开讲之后,今年的外国专家科学讲堂又来到了辽远神秘的北京天文馆,气氛还是一样的欢乐热烈。

        天文馆墙上,写着前苏联航天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当然,摇篮是舒服惬意的,但如果想长大成人,就必须摆脱摇篮。那靠什么摆脱摇篮呢?——只有科学!

        罗杰威演讲的题目是:仿生发明:从大自然的奇迹到技术的奇迹——大自然母亲如何教我们建立世界。整场听下来,他都在教会我们,如何遵循自然,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自己的同类和谐共处。

        蜜蜂不懂数学,但蜂巢的建造就是把很多圆形压成了正六边形,严格按照数学公式,蜜蜂遵循了自然;人类高矮胖瘦各有不同,但很少低于50厘米,很难高于280厘米,因为太大或太小,骨骼的强度就可能限制一个人的自然生长。

        植物的叶子长的密密麻麻,可却是按照伊波纳契数列(每一个数=前两个数之和)来形成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就不能保证每一个叶片均匀地享受到阳光雨露。同样遵循伊波纳契数列的,还有我们的头发和衣服的褶皱,怎么样,是不是很奇妙,在场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听得十分入迷。

        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设计了无数奇妙的建筑,可他去的很少计算,那他是如何设计的呢?他只是遵循自然规律,用一个个模具推演钢筋水泥的各种可能性,然后等比例放大。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矗立在巴塞罗那街头的圣家堂、米拉之家和古埃尔公园。

刘慈欣偶像阿瑟•克拉克的一句名言:“如果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苍蝇的眼睛,蜻蜓的翅膀、水母的构型,都给了我们无尽的启发和无群的想象,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众多应用。啊,自然母亲!宇宙中的星系数以千亿计,可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适宜生存的,也只有地球这一颗“蓝色弹珠”,这是宇宙的恩赐,也是自然的奇迹。

        讲座最后,罗杰威鼓励小朋友们勇于探索、敢于梦想,只有不断去想,不停去试,人类才有可能从自然中学到更多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去探索宇宙,为人类自身摆脱“摇篮”而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这次国家科技周,和罗杰威一样在北京天文馆为中小学生做科普的还有来自英国、瑞士、瑞典的另外五名外国科学家。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长出发,通过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述,把仿生学、生物学、物理学、建筑学等硬核知识传输到每一个孩子心里。

        离开讲堂,徜徉在星际穿越的北京天文馆大厅里,我看到墙上还写着刘慈欣偶像阿瑟•克拉克的一句话:无非两种可能,我们是孤独的,或者不是。无论哪一种,都很可怕。

       那么,世界、宇宙、自然就只是可怕的吗?相信听完五位外国科学家的科普公开课,孩子们不会同意这个观点。永恒之科学,引导我们向前进:

       因为, In science, we trust! (我们笃信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