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里的药膳食养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单守庆 2021-05-14 14:33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我和两位同事边唱边聊《再见了,大别山》,歌曲中的“草”“山花”“翠竹”,那一幅幅熟悉的情景又一次勾起我们往事的回忆。

    那是2019年1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即将乘坐火车直达信阳,那里是河南、安徽、湖北三省通衢的大别山腹地。此行,我们将追寻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红色足迹,在革命老区开展药膳食养促进信阳菜提质升级工作。

    同行的三人中,荆志伟是研究员、博士,董国锋是副研究员、博士后,都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又都出生于河南,他们不仅知道《再见了,大别山》那段峥嵘历史,聊起这首红色歌曲中蕴含的药膳食养知识也更见功力。

视觉中国供图

    “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对《再见了,大别山》歌词里的“草”,荆志伟果然很有研究,他说:“这拟人化的‘草’,从食药物质的角度来看,‘百草是百药’。南北方植物都能在信阳的大别山区安然生长。新时代的信阳人正继承和弘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充分挖掘和科学利用大别山区丰富的食药材,助力‘健康中国’和‘养生信阳’建设。”

    “缤纷的山花呀,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于从大别山区走出来的董国锋来说,有过多次亲身体验。他取山花入中药研制药膳,坚持“标准先行,样板引路”的做法,得到同行们的纷纷点赞。他唱着《再见了,大别山》离开故乡之后,还利用各种机会为信阳市市花——桂花鼓与呼。

    “挺秀的翠竹,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当我们以《再见了,大别山》的这句歌词为例,从食药物质的角度向信阳的名厨大师请教“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时,一位看上去有50岁的师傅,脱口而出苏东坡的下一句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又以信阳市下辖的商城县为例,细数大别山“挺秀的翠竹”,当地人自古形成了与竹为友的生活习惯:食竹笋、用竹筐、睡竹席。接着,他一边打着手势,一边有声有色地演讲:不久前河南卫视播放的专题节目《老家的味道之商城味道》,里面有不少“竹的味道”。比如:竹笋是农家乐饭店天然食材的代表;饭店开业前必备充足的竹笋;竹笋的清香和腊肉的熏香是美食的绝配;《“复活”筒鲜鱼,“唤醒”传统烹饪技法》里的“筒”,是土生土长土法加工的竹筒,以竹筒代替陶罐腌制花鲢鱼,再用花鲢鱼烹制筒鲜鱼,让难得一见的传统佳肴重返餐桌。

    “……大别山呀养育了我,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铭记呀在心头。”这动人的歌词、优美的曲调,让红色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久唱不衰,成为经典。如今,信阳市正在大力推广“信阳菜”,还提出了“要把信阳菜打造成为下一个沙县小吃”的战略构想。

    离开信阳时,平生第一次走进大别山的我,和两位河南籍朋友都有同感:像穿越时空,像角色转换,但不变的仍是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此时,耳边又响起《再见了,大别山》的歌声。歌声唱出了新时代老区人民对远方来客的满腔质朴:“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啊隔年再来游……”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