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伟大抗疫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是科学精神的现实表现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刘汉俊 2021-05-28 20:30

尊敬的张伯礼院士、王松灵院士,尊敬的李平社长、呼文亮书记,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当活动主题“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这八个字映入我的眼帘的时候,我的脑海迅速闪回的画面是2020年1月23日开始的“武汉封城”——那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也是人类抗疫史上最伟大的一页。壮举和奇迹的背后,是科学的力量。整个疫情期间,我身在北京,但心在武汉,因为武汉长江边上的一栋楼房里,居住着我的父母——他们整整90天没有下楼,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实现的奇迹,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止是他们的自觉,而是一座城市的自律。疫情缓解后我回到武汉,漫步大街小巷,看到大灾过后的父老乡亲,依然兴冲冲地挤公交、钻地铁、赶轮渡,依然乐呵呵地吃热干面、炸面窝,我有一种想落泪的感动,深刻地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今天的武汉满血复活,恢复了往昔的鲜活与繁荣,它的背后依然是科学的力量,这是医学的胜利、科学的胜利、人类的胜利。

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 摄

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让我们看到,医学、科学是降伏一切病魔的锐利武器。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像科学技术这样深刻地而长远地影响人类社会、改变历史进程,所以马克思说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但是,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同于科学,技术进步不等于科学进步,更不等于文明进步。一块钢铁,既可以用来制作精致锋利的手术刀,也可能用来制造精确制导的弹片。技术需要科学的引领,缺乏精神支撑、思想引领、文化滋养、道德约束的技术,一定是戗害人类的武器,是疯子手里的一把刀,不是杀人就是自刎。今天中东地区弥漫的硝烟告诉我们,这个曾经的人类文明养育地,已经沦为精良武器的实验室、杀人场。

从蒸汽机革命到电机革命,从信息革命到新能源革命,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也经过了四次科学革命,但技术革命不等于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必须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原理、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集体分娩。哥白尼的“日心说”思想体系和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的自然科学体系,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革命;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形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武器;对X射线、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示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规律,变革了人们的世界观,突显了实践的重要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产床;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等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度、深度、广度、程度有全新的境界。科学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温度、有情怀的,科学精神的内核和本质是真、善、美,所以说科学革命的品质远远高于技术革命。

中华民族诞生了许多思想的高峰,也创造了许多科学的高峰,中国科学家在创造一个个科技成果标高的同时,也确立了一个个科学精神的高度。如果说屈原的《天问》是对神秘世界的科学叩问,柳宗元的《天对》则是对《天问》的哲学回答,这是文学的对答,更是科学的对话。中国古代科学家墨子、蔡伦、张衡、张仲景、葛洪、陶弘景、祖冲之、郦道元、孙思邈、毕升、苏颂、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等等,他们是科学的巨擘,更是精神的高峰。

实证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求是态度是科学精神的品质,批判思维是科学精神的特征,创新理念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奉献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保证,这五组关键词是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哲学、文学是亲姐妹,他们是一切学科、理论、专业形态的生母。人类历史路途迢遥,唯有科学的阳光能照亮漫漫长夜。没有科学精神,中国的文明史会黯然失色,中国的思想史会缺章少页;没有科学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会缺筋少骨肌无力,文化自信无从谈起。今天,人脑研究、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应用,正在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良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应对了一次次挑战、风险,战胜了一次次灾害、灾难。在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诞生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是科学精神的现实表现,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抗疫故事都是新时代的党史故事。

今天,我们聆听的是大家们的科普讲座,接受的是对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传授,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保持在9亿到10亿阅读人次的“学习强国”,愿意宣传报道好这次系列讲座。感谢科技部、中国科协、科技日报社、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技网、首都医科大学、国药集团对“学习强国”的支持,祝系列讲座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此文为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刘汉俊2021年5月27日在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六期活动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