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里看文物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记者 张盖伦 2022-05-18 16:12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国际博协对“力量”做了三方面的阐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和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

博物馆的藏品,凝结着过去时空的智慧,蕴含着启迪今人的潜力。

其实,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数字展品和虚拟展厅。数字化,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升级换代,也让博物馆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拓展。

普通公众对博物馆数字化最直观的感受,是进行一次次“云观展”。

博物馆就在那里。而数字化,给它打开了新进入大门。

拍摄文物,将它呈现在手机、电脑、VR设备等终端,就是一种数字化。很多时候,它以图片形式出现。

此前,国家文物局开过一场专家座谈会,讨论数字藏品。会上的专家指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以信息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

展出过不少网红藏品的三星堆博物馆,近日也公开征集数字文创产品发行合作方。“随着数字藏品火遍全球,近一年来国内相关机构纷纷向我馆表达共同开发、发行三星堆数字文创的合作意愿。”三星堆博物馆这样写道。博物馆的数字藏品之热,也可见一斑。

但这些只是单个文物,还没有逛博物馆的仪式感。

此时,你可以进入虚拟展厅。

几乎每个叫得上名号的博物馆,都有线上展厅。

有的是图片形式。

使用单反相机、鱼眼镜头、全景云台等专业设备拍摄鱼眼照片,将鱼眼照片进行拼合,将拼合好的全景图导入到VR漫游软件,嵌入多种多媒体元素,实现不同场景之间的虚拟漫游效果。有的还支持VR设备。

比如全景故宫。毫不费腿,进了门你就能直奔太和殿;也不用和游客抢机位。直接就能近距离欣赏三大殿。

比如国家博物馆线上展厅。有常设展临时展还有已经撤掉的展览,都能再看一遍。

有的虚拟展厅则是视频形式。它们基于实景拍摄,或者是利用CG动画电脑制作合成全景影片。

比如恭王府。

如果你觉得这些形式的互动性略弱,别急,博物馆们总有新玩法——混合建模技术和全景技术结合。

“成都武侯祠数字文化之旅”就是一个例子。它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和国内人工智能图形算法公司共同打造的集内容展示、数据和系统于一体的虚拟实景还原项目。

整个系统包含文物内容展示、用户操作和沉浸式体验。

用户可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展,720°全景漫游,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了解博物馆及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参观之后,还可以获得壁画修复的互动体验。

你会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虚拟实验室, 损毁严重的玄武图出现在你面前。你需要按照游戏提示步骤,体验一次繁琐而严谨的壁画修复过程。

为了拉近游客与展品的距离,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们一直在拥抱新技术。

今年3月,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该倡议书指出,元宇宙在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来源于实体世界的物质标本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元素,并通过对这些内容要素的复制、模拟、加工、改造,形成与真实社会体系融合的数字生活空间。“综观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同时拥有丰富物质标本和文化元素的最佳场所,非博物馆莫属。因此,我们相信,元宇宙需要博物馆,博物馆也应该欢迎元宇宙,让自己和藏品在元宇宙里活起来。”

如何把博物馆更好地“搬”进元宇宙已经成为文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博界其实走在了元宇宙技术应用的前列,堪称“弄潮儿”。

博物馆与元宇宙的结合,肯定不止于数字藏品。更多可能性,将向我们徐徐展开。

在这个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个疫情阴影依然笼罩的初夏,我们仍然需要博物馆。

技术会一直在进步,而文化是永恒的。

那些文物身上的文明之光,会一直照亮我们的前路。

(注:文中部分内容参考自2022年5月17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刘丽娜老师于国际博物馆日青年论坛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