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2022年科技大篷车成都站正式启航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作者:宋豪新 2022-07-15 14:08

火红的七月,似火的热情。作为今年成都市科技活动周的“重头戏”,7月14日,“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2022年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四川成都站正式启航。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座满载20余项最新AI黑科技的科技大篷车将走遍“川蜀大地”,把最新的科普展项带到青少年身边,让他们感受科技的“脉搏”。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和科大讯飞联合主办,人工智能科技传播中心承办,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传播与产业融合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蛟龙工业港浩海立方海洋馆及科普中国为活动提供特别支持。


开启科学世界,科技大篷车车轮首次驶入成都


在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张翼,人工智能科技传播中心主任、科普研学联盟秘书长包明明,成都市科技局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处长黎可,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龚明霞,科大讯飞四川公司副总经理倪大为,成都海滨城景区兼浩海立方海洋馆总经理杨博等领导和数百名青少年的现场共同见证下,科技大篷车全国公益巡展四川成都站正式启航。

“成都有很好的科普土壤,希望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服务成都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工作,结出更多小小少年创新之果。”包明明在致辞中表示,大家对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借助科技大篷车活动,将科大讯飞等高科技公司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展览,通过可移动的方式,让人工智能的种子洒遍全国18个省市,100多所学校和数十个城市科普场馆;让广大青少年能够因为一次启发、一次邂逅爱上科学;让全社会都能理解创新,并感受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实力。

龚明霞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成都市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致力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所做的工作。“科技大篷车的车轮首次驶入成都,让蓉城市民和青少年有机会零距离地感受人工智能前沿的科学装置、开展有趣的互动体验,开启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活动最后,专门举行了科技大篷车科学火种传递授旗仪式,由青少年代表接过旗帜,意为将科技创新精神一直传递下去。伴随着旗帜在空中飘扬,火种传递也正式从这里启航,未来3个月里科学的火种将不断点亮中国版图,科学精神也将在这里接力,继续发扬光大。


享“科技盛宴”,成都站活动将持续到7月17日


来自“未来”的机器人会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功能?“声音”除了跑酷还可以有哪些酷炫互动?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智慧教育的神奇:一扇“智慧窗”,可以体验到更丰富多彩更加智慧的课堂教学;“平台+课程+服务”一站式课后服务,已经成为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利器。

科技大篷车活动体验现场,不少市民借着暑假带着孩子过来体验,“遇见科技”“感受科技”“了解科技”“共筑未来”等四个环节,包含20余项内容,覆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物理、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以及医疗急救、灾害自救、民族文化等方面通识知识,让青少年们由浅入深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理解科学思维,享受一场“科技盛宴”。




科技大篷车携带科大讯飞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图文、视频、AI+VR互动等全媒体手段,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最新的科普展项带到青少年身边。科技工作者现场深入浅出地讲解,更是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据了解,科技大篷车成都站的活动将持续到7月17日,有兴趣的市民在此期间都可以到浩海立方海洋馆一楼大海槽体验“打卡”。


AI+四川,点燃青少年的创新梦想


5月21日,科技大篷车从广州发车,已完成40个站点巡展,走进广东、湖北、湖南、云南、山东等省份,行驶8300公里,线下覆盖104000名青少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科技大篷车在四川成都正式发车,还将陆续走进四川多所学校。一路播撒科技的种子,点燃青少年的创新梦想。




当AI和四川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科大讯飞落地四川五年来,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及应用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助力四川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于AI+四川,AI+教育、AI+医疗、AI+人才培养、AI+大运等“多点开花”,其中AI+教育更是结出累累硕果,当前,智慧教育应用已覆盖全省21个地市州1600多所学校,服务160多万名师生,核心产品已覆盖22所省一级示范校,用人工智能推动四川教育均衡发展。

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条件下,科技大篷车会陆续在重庆、浙江、海南、新疆、内蒙古等18个省、市、自治区落地巡展,将最新的科普展项带到全国各地青少年身边。让科技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广大青少年争当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随着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项目的进行,科大讯飞还将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倡导计划”,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尤其是会关注乡村孩童、留守儿童、残障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及科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