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大科普 -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底色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陈 套 2023-01-08 20:30

聚焦新时代大科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是创新的不竭动力。追求真理是科学的本质目标,爱国是科学家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科技人员应自觉把个人抱负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心系祖国和人民,以科技进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时代性、历史性贡献。

科学家精神具有本土性、发展性的特征,爱国始终是厚重底色。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对创新的具体要求不同。近代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以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兴国、科学强国为使命,勇毅探索,不畏艰难,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我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积淀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以科学报国为使命,献身国防科技创新,成就“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袁隆平、李四光、屠呦呦、黄大年、南仁东、钟南山等以国家需要为专业,在科技兴国的道路上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淡泊名利、报国为民,以重大科研成就践行着爱国为民的铮铮誓言。他们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广大科技人员应继承和发扬爱国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爱党报国、敬业奉献。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苏步青曾说,“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钱学森强调,“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多少爱国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坚定地回到祖国,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牵引,建设学科、塔建平台、培育团队,不计名利得失,探索积累突破,让个人成就同频共振于组织目标。正如他们说的那样,国外条件再好,只有归国才是回家,只有做着国家的科研,那才是自己的事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祖国强大,才有更美好的未来。爱国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责任,是一种朴素的根源情怀,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基因和对祖国母亲的无尽热爱。“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钱伟长说,“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当前,科技创新在广度和深度上交织演化,科技创新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必须要找准当前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那就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找准问题是关键。必须客观分析发展的环境、面临的挑战、自身的基础、提出有效解决方案,那就是依靠自主创新,牢牢把握创新的主动权,这个是路径。最后,最根本的是必须苦修内功,提高本领,依靠顽强斗争解决问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加强对科技人员价值引领,锻造一支坚强有力、能打硬仗的科技攻关队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开展战略目标导向下的定向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出时代性、引领性、战略性贡献。

2021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布,科学家精神入选第一批伟大精神。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科学家群体,对社会其他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应广泛宣传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丰富内涵,让科学家精神产生更加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引领力。社会各领域应从中汲取奋进的精神密码,汇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