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少年科幻嘉年华|科幻联动 • 未来创想 —— 科幻为教育领航·科技为教育赋能论坛圆满举行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3-06-08 15:37

5月29日上午,“科幻联动·未来创想——科幻为教育领航·科技为教育赋能论坛”圆满举行。论坛围绕“科技、科幻、教育”三个关键词,通过科幻作家、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学家之间的思想碰撞,让青少年理解科幻与未来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快速路上带来的想象、视觉的冲击力,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科普作家张宇识,少儿科幻作家尹超,科幻作家凌晨,科幻作家何明瀚,高校科幻平台负责人赵文杰,春云戏剧联合创始人陈恒,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刘玉杰参会。本场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陈柳岐主持。

张宇识以“科幻作品与科学文艺融合教育”为题探讨了科技对文艺的推动作用,科幻作品与科幻教育的关系,以及文理融合的教育理念三方面内容,认为科技不仅丰富了新颖的文艺内容,而且拓展了多元的文艺形式,科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幻作品则记录着时代的想象力,引导青少年产生对科学的向往之心。

何明瀚以“论科幻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为题,解读了当下科幻阅读的三大误区:一是科幻不如科普,二是科幻只是闲书,三是科幻不如奇幻。科普与科幻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本质目的都是提高科学素养,然而路径和方法全然不同,科普是回答问题,科幻则是提出问题,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提出问题式的科幻教育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科幻与奇幻的区别在于科幻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兼具现实感与安全感,而奇幻只是天马行空的无限想象,因此,科幻在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同时,又将其落到了实处。

陈恒以“戏剧点亮-科幻的魅力,科学的美丽”为题,讲述了将戏剧运用于青少年科幻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将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舞台剧、广播剧、诗歌朗诵、美术剧场等,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相结合,渗透进德育成长,在各中小学或科技场馆与教育机构推广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春云戏剧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李默女士线上分享了她在戏剧方面的一些科幻教育的心得。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艺术表演是科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艺术表演帮助学生理解科幻教育、开发学生科学幻想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对艺术表演的价值深入阐发。

刘玉杰以“科幻教育是否可以作为跨学科教育的典范”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提出,科幻教育是潮流的、先锋的、实验的、面向未来的、充满潜力的。在此前提下,他集中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科幻教育的典范问题,包括科幻文学在未来能否成为经典文学、主流文学。第二个是科幻教育的跨学科意义,需要突破传统跨学科的简单化模式,迈向现代的、专业的跨学科模式,使科幻教育成为现代意义上内在的、直接性的、去边界的跨学科教育。

嘉宾圆桌论坛

随后嘉宾们基于当下开展科幻教育的现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圆桌论坛。主持人赵文杰抛出三个议题,嘉宾围绕议题分别发言讨论。首先是“何种科幻教育的形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超侠以马斯克为例,说明了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科学规律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凌晨认为科幻教育应该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藩篱,发展成以科幻文学创作为果核,以科幻思维、创新思想为果肉的“苹果”形态。刘玉杰则分享了一件自己女儿的趣事,旨在强调“润物细无声”式的科幻教育形式。张宇识同样认同通过多种文艺形式进行科幻宣传的方式。

第二个议题是“目前国内科幻教育存在什么瓶颈或者痛点以及如何改进?”超侠认为当前尚未把真正的教育本质跟科幻结合起来,还需要制定规则和标准进行普及宣传。凌晨认为现在小学生过早接触科幻写作,实则揠苗助长,应先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建立符合科技时代大潮的三观。刘玉杰认为当下发展科幻教育应先纠正人们对“幻想”一词的负面评价,张宇识对此亦表示认同,他还提出创新的基础在于积累,然而如今科幻界缺乏大量作品作为积累素材,于是他呼吁人们积极参与进来开拓新思路和新视域。

第三个议题是“如何把科技创新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超侠认为可以从胎教开始,这个有趣的观点得到现场嘉宾与观众的一致好评,凌晨则提出在讲座中将科幻与时事相结合,以人类登月计划为例,传统文化与现实、未来有机融合,形成新的科幻话题。刘玉杰继续从大学教育的跨学科视角切入,探讨文理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张宇识则表示自己会在脱口秀演出中植入科普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四位嘉宾根据不同的职业以及身份,为科幻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

本次论坛就科幻教育与未来科技展开畅想,为科幻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再次肯定科幻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加强科幻教育的重要性,现场观众反应热烈。

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承办,北京市教育学会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幻委员会、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安徽淘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