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5月的周末,一个晴朗的夏日,湛蓝无云的天空下,孩子们在如茵的绿草间奔跑嬉笑,尽情享受阳光的馈赠。如何保卫蓝天碧草,让这样的美景恒久持续?造访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会场,一些最新技术或能帮上忙。
厨余垃圾太头疼 小小黑虫立大功
穿行在科技感满满的展区中,居然隐约听到了小鸡的鸣叫?循声而去,真有一只小鸡,正在木桩围成的迷你“鸡圈”里昂首阔步呢!“在我国,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60%,处理起来成本很高,我们的’生态驿站’就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指着小鸡说,“它也是生态驿站的一环。”
据介绍,这种生态驿站由黑水虻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园林垃圾堆肥和鱼菜共生系统组成。只要将社区产生的厨余垃圾粉碎后投入黑水虻虫处理设施,利用这种小虫的食腐性特点,只需6—7天,就能将厨余垃圾转换为黑水虻虫和虫沙(即虫粪)。
“在黑水虻的幼虫阶段,我们就会把它筛分出来。高蛋白、高脂肪的幼虫,可以用来喂鸡、喂猪,也可以作为饲料投入鱼菜共生系统。鱼粪通过水循环,成为水培蔬菜的养料。而虫沙经过发酵处理,成为有机肥,用它种出的植物又回到人类的餐桌上,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工作人员表示,这套设施主打的理念就是“让餐厨垃圾不出社区,就地处理”,从而减少垃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
“听起来真好,什么时候能设置到我们家呀?”蹲在一旁看小鸡的孩子问道。实际上,生态驿站已经在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落地,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种花喂鸡、科普宣讲等环节。北京万科西山庭院社区也请来了黑水虻这个垃圾处理“小帮手”,将小区每天平均约200公斤的厨余垃圾100%就地资源化。
变废为宝 工业尾气变身乙醇+蛋白
前段时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惊呼:这下西北风也能吃了!而在科技周室内展区的“双碳”展台,也有一项神奇程度可以与其比肩的成果——通过清洁电能驱动生物合成途径,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氨基酸和单糖!展板前的观众不禁咋舌:“太厉害了,以后光用二氧化碳,没准也能变出一桌大餐?”
“这项最新技术还没有完成落地,不过这边的含碳工业尾气生物合成乙醇及蛋白技术已经投入使用了。”工作人员引领观众看向旁边的展板,“利用这套流程,含碳的工业尾气就可以直接被转化为生物乙醇和微生物蛋白。”
据了解,这项技术能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换,反应速度快、能源利用率高,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只需钢铁冶金、化工行业10%的工业尾气,就能年产乙醇1000万吨,饲料蛋白120万吨,从而节约粮食3000万吨,有效保障国家粮食、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