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走进“农科开放日” 体验农业科普乐趣

来源:中国科普网 2024-09-25 10:35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文洁

9月22日,金秋时节,稻菽丰稔、瓜果飘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内人头攒动。这是该院举办的以“农业科技,京彩绽放”为主题的首届“农科开放日”活动。周边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和全市科普活动爱好者近1000人走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感受农业科普的乐趣。

科普市集上,人们品尝果蔬新产品、参与科普互动答题、听科研人员讲农业新科技;成果展厅及智慧农业展厅中,观众在参观中感叹农业科技改变生活;线上科普课堂中,5位青年农业科技专家向公众 讲解实用农业知识与前沿科技……

鲜食玉米新品种受欢迎

在科普市集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15个研究所(中心)、北京市种子站、北京农学会设有20余个展位,展出了优新品种、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健康食品等,让市民近距离体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

在玉米研究所展位前,公众争先品尝该所自主创新选育的农科糯336鲜食玉米。“又糯又甜,好吃。”市民王女士品尝后不禁赞叹道。

“农科糯336是高叶酸甜加糯新型鲜食玉米品种,同一果穗上聚合了甜、糯两种类型籽粒,口感糯中带甜、甜嫩清香。籽粒叶酸含量高达300μg/100g以上,可以作为补充叶酸食用,被业界专家和广大消费者赞誉为‘最好吃的玉米’。”玉米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向现场公众介绍说。

现场玉米研究所还展出了嘎嘣脆甜的“水果玉米”京科甜608、黄白甜糯相间的“飞花”、高花青素的“京紫糯519”等系列优质特色鲜食玉米品种。

居民在家养鱼种菜不是梦

水产科学研究所展出的鱼菜共生阳台新装置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参观。输水管道一头连接养着鲟鱼的鱼缸,另一头连着种有绿叶蔬菜的苗圃。这个“大家伙”是 如何工作的,参观者不禁好奇。

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杰连忙向公众科普:“这是鱼菜共生系统3.0版本,其原理是:鱼池中的水被过滤掉大的鱼粪,保留氮磷等营养成分,用来浇蔬菜,蔬菜吸收养分同时也净化了水,净化后的水流到集水装置,再循环到鱼缸,可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水质无忧、种菜不施肥而茁壮成长。”

据黄杰介绍,用这套系统养鱼种菜,既节约了用水,又可防止地下水污染,任何用药也会非常谨慎。此外,这套设备可“量体裁衣”,根据空间设计大小,可放在院子里,甚至家中的阳台上,让居民在家就能养出“放心鱼”“放心菜”。当然其中的技术关键是一个鱼池可搭配多大面积的菜地,这是目前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

智能设施实时监测作物信息

智慧农业展厅中,一套闪着蓝光的展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农作物表型大数据工厂,有什么用?”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商延毓带领他们边看边说:“从这里看,依次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田间作物表型设施、温室作物表型设施、室内显微组学的表型设施,它们可实时监测农作物表型数据信息。”

这些设施由育苗轨道、自走式小车,流水线机器人、无人机、核磁等硬件设置,及云端等软件设置组成。它们相互配合,可实时获取作物单株、群体、显微状态下的多种表型信息数据,例如颜色、纹理、株高等。这些数据汇集到云端,可形成三维监测模型,从而预测作物未来长势及产量,为智慧育种、作物表型品种鉴定等提供支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IP形象发布

活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IP形象——“京京”和“科科”首次对外发布。其中,男孩叫“京京”、女孩叫“科科”,合在一起的“京科”系列是该院的“金字招牌”。这一对形象可以变换玉米、西瓜、白菜、草花、畜牧、水产等各种服饰,目前制作发布的是玉米装、西瓜装。卡通形象不仅展现了该院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还彰显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纯真无畏、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非凡态度和坚韧品质。

在97公里之外的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黑山寺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科技小院”也同步开展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科普活动,当地村民与中小学生认真听专家讲解答疑,积极参与互动竞答。

“一直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普工作。每年都对外开放3000平方米的科普展厅、2300亩的示范基地及不少于5个科研实验室。作为全国及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我院参与重大科普活动12项、举办科普活动助力‘双百促双减’20余次、院士专家报告80余场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峻峰说,未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继续秉承“农为邦本、科学至上、明理致用、惟实励新”的农科精神,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