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友:躬身大地四十一载,以科学家精神耕出民生“丰”景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2025-09-23 17:29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

在此期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一同走近这些奋战在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在中国农业科学领域,有一位与花生相伴四十一载的守护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张新友,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种”出了关乎食用油安全与民生福祉的大课题。

“我一直在做花生育种的研究。到目前已经41年了。每个时期,我们都会根据生产需要调整育种目标。”采访中,张新友院士的一句话,道尽了他与花生的半生羁绊,他的研究始终围绕人民需求深化。多年来,张新友院士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提升花生的早熟性、产量、含油量、抗病性等性状。高油酸花生因其突出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成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张新友院士表示:“我们希望把所有的花生将来都培育成高油酸类型的花生。”在此基础上,团队根据不同用途,培育出多个专用型品种,如适配食用油加工的高油酸高油型品种、满足休闲食品需求的高油酸高蛋白型品种。

张新友院士团队始终致力于提升花生育种效率。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克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在分子层面精准选种。同时,积极布局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目前已在实验室中成功创制出包括高维生素C含量、具稻香味和抗除草剂在内的多种新型花生种质,为未来花生育种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我国花生产业的全球地位,张新友院士的语气中充满自信:“我们不仅是种植大国,而且是生产强国。”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200万亩以上,占全球15%左右;但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总产量占全球35%,我们以15%的面积产出35%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借领先的育种技术与品种优势,中国的花生技术也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张新友院士提到,中国的品种和栽培技术在非洲国家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我们在积极寻求品种和技术‘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国家外交。”

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推动技术落地,在国内,张新友院士同样重视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将科普工作扎根田间地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张新友院士多次强调这一理念。多年的科普工作,让他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与不少农民保持了长达三四十年的情谊,经常通过电话沟通生产情况。张新友院士坦言,农民朋友中隐藏着巨大的智慧,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还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凝练出很多重要科研课题。在他看来,科普和推广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他从实践中感悟到:“当看到农民朋友使用成果增收了,致富了,我觉得是更现实、更实实在在的一种回报。”

四十一年如一日,张新友院士将精力倾注于一颗小小的花生,让“小作物”撑起“大产业”,让农民的笑容成为科研最好的“勋章”。这种甘于奉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正是科学家精神最朴实、最动人的绽放。

编辑:毛梦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