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
在此期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一同走近这些奋战在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主持人徐丛林是气象科普领域一位坚定的“架桥人”,以专业为梁、责任为墩,在解答公众疑惑、传递气象知识的同时,更让科学家精神沿着这座“科普桥”,走进百姓的生活。
“给公众做气象科普,最大难点就是‘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这问题很多同行都遇到过,哪怕解释过,偶尔一次偏差仍会被推上热搜。”谈及困境,徐丛林有无奈更有理解。他笑着“认真狡辩”:“确实有‘不准’的时候,天气形成太复杂,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变化。但严格来说,现在‘准’的概率更高。”
他用数据佐证:“2021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就超85%,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25年有望提至90%。而且气象服务越来越精细,预警推送也及时管用。”面对“99次报准无人问,1次不准就上热搜”的反差,他反倒感动:“这是公众对气象需求越来越具体、细致,把我们当自己家人一样,才会严格要求。”这份理解成了动力,“我国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未来我们会把批评与肯定化作力量,更好地体现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个承诺,100%包‘准’的!”
徐丛林的“架桥”初心,受竺可桢先生“求是”精神指引。“我最敬佩竺可桢先生,他的‘求是’是严谨治学,也是社会责任,提醒我们做科普要扛责任、肯坚持、够勤勉。”在信息繁杂的当下,他更警醒自己:“既要跟上传播潮流,更要守住科学严谨的初心,这是‘求是’精神的践行。”
连续十一年参与“中国天气气象主播进校园”科普公益活动,让他真切触摸到科学家精神的力量。截至2025年,活动已走进百余所中小学,面对面的交流让他收获颇丰:“现场反馈特别及时有温度,也让我们发现不足,比如要针对不同地区气候、人群,做更有针对性的预报和科普。”这份细节打磨,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面对各大媒体平台上杂乱的气象科普信息,徐丛林和团队主动担起“护桥人”角色。“‘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是我们的座右铭。”除了总台天气预报电视节目,他们深耕“中国天气”全媒体气象服务,推出了图文、视频、音频等科普产品,“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绝不放松科学底线,要为气象科学正身,这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
谈及未来,徐丛林规划清晰:“气象科普工作要更精更细更有温度,但无论怎么变,都要守住两点——对数据精益求精,确保信息可靠;拥抱新技术新方式,跟上公众需求。”对于青年后辈,没有过多“前辈式”的建议,而是送上了真诚的鼓励:“无论你们未来从事什么方向的科学研究,科学家精神永远会像一道光,照耀你们前行的方向。”
徐丛林和“中国天气”团队,用科普架起桥梁,让专业气象知识落地,更让科学家精神穿过屏幕与讲台,照进大众生活的每一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