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以微生物技术赋能文物保护,用自主创新守护文明根脉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2025-09-23 17:49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

在此期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一同走近这些奋战在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到敦煌莫高窟的苍茫大漠,杨阳副教授以微生物为笔,为脆弱的岩土文物续写历史。在他看来,科普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科学价值与文明记忆的守护。“岩土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但它们十分脆弱,易受环境侵蚀而损坏,亟需保护与修复。”而他们所研究的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正为文物保护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

谈及核心技术,杨阳强调其坚守“不引入异物”原则:“我们从文物所在地的山体、水体、土壤提取‘土著微生物’,修复当地文物,避免外来材料‘排异’。”相比传统有机高分子材料,该技术产生的无机材料抗老化性更好、更贴合文物材质。

这一技术也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从“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以前很多技术从意大利等国引进,却因南北方环境差异‘水土不服’。”杨阳说,如今国内多领域团队协同攻关,技术已落地实践,前年修复的江西瑞金沙洲坝红井纪念碑,历经两年风雨洗礼,至今完好如初。

在技术服务文物本体修复的同时,杨阳的科研视野也进一步拓展,延伸至文物周边生态治理领域。2024年8月,他随团队考察敦煌莫高窟,发现沙漠风沙会对壁画造成很大影响,当时治沙主要靠草方格。团队尝试用微生物技术:“像洒水一样喷洒溶液,6-8小时沙子就能结成像砖一样的固体,实现‘沙变石’,为石窟保护与沙漠治理提供新思路。”

“我想用‘传承守护’来形容科普。”杨阳认为,岩土文物承载文明却脆弱易损,“我们的技术为保护提供新路径,科普能让大众了解技术、重视文物,共同守护文化瑰宝。”除科研外,他和团队还通过社交媒体、科普网站,发布科普文章、短视频和动画,文章用通俗语言结合案例解读术语,短视频与动画用动态画面展示修复过程,吸引年轻观众。“岩土文物保护难见直接经济效益,老祖宗的东西无价,我们靠情怀坚持。”

从实验室到文物现场,从科研攻坚到科普传播,在杨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典型画像,他以自主创新、求真务实、科普为民的行动,诠释科学家精神,他的坚守,激励更多人加入守护文化、传递科学的行列,让千年文物焕发持久生机。

编辑:毛梦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