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野,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科技画卷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2025-09-23 18:18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

在此期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一同走近这些奋战在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科技小院,是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广袤田野间,一群农学研究生活跃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他们带着课本知识走进田野,把实验室成果种进土地,用青春汗水架起“科技惠民”的桥梁。他们虽然驻守之地、研究方向各异,却都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书写着新时代农科学子的担当。

把技术种进果园,让“金扁担”挑起增收希望

“能用科研成果帮农民挑上金扁担,这是我真切感受科学家精神丰富内涵的时刻。”四川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的郭佳莉,用一句话道出入驻小院的初心。丹棱县是“中国桔橙之乡”,但长期以来错误的施肥方式导致土壤变为强酸性,既破坏环境,一度影响丹棱桔橙的发展。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主动走进果园,面对面地解答果农种植难题,手把手地指导利用新技术种植,助力果农增收致富。如今,丹棱桔橙品质稳步提升,农户的“金扁担”越挑越稳,这便是她眼中科技最实在的价值。

打破认知误区,在泥土里长出青春底气

“大家对农学生还是会有误解,总觉得我们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人。”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的何淇润,提起刻板印象时直言不讳。驻院半年多,清晨5、6点跟着农户下地采样,傍晚带着满身泥土返程,这段经历让他对农业有了全新认知:“农业是融合种业创新、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的现代产业,不只是简单地种地。”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农业的活力,小院团队一边优化种植技术,一边对接肥料开发商,推动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土地能让人沉淀,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这份踏实很珍贵。”他始终记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寄语,在他看来,农学生的价值不仅是种出好庄稼,更是“在土地上种出比粮食更重要的希望”,让现代农业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芽。

践行“立地顶天”,用真诚破解信任难题

“做三农工作,先‘立地’才能‘顶天’——读懂土地、贴近农民,前沿技术才能落地。”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的何友盛,已在科技小院工作四年,张福锁院士“立地顶天”研究风格,早已融入她的日常。初到洱海开展小院工作时,农户的质疑声曾让她碰壁:“读书出来还种地,有什么意义?”为打破隔阂,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坚持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孩子没人看管,就办临时辅导班;村里有节日活动,主动参与融入;农户种植遇难题,第一时间到场解决。慢慢地,“那帮学生”变成了农户口中的“自家娃”,杀鸡宰鹅也会惦记着他们。推广云南小黄姜时,农户因习惯种莴笋不愿尝试,他们便先建起实验田,用丰收成果说服大家;农户担心叶面喷镁伤梨树,就提议喷一半留一半,用对比效果消除顾虑。“遇到难题别慌,找老师、问同学,甚至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农户,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也是“立地顶天”最生动的实践。

从技术到市场,为乡村产业谋长远

“农民觉得肥料越多越好、水越多越好,这是常见的误区。”河北曲周前衙科技小院的佘宗港,对技术推广时的挑战记忆犹新。为改变传统认知,小院团队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建起实验田:“比着看谁的产量高,效果最有说服力。”从3亩到后来的7亩、14亩,看着科技小院的葡萄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农户们渐渐放下疑虑,主动学习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但团队并没有满足于技术落地,当葡萄品质提升达到瓶颈后,他们开拓电商渠道、对接超市与冷链企业,让小院的葡萄“不愁销路”;面对葡萄种植面积缩减、产业固化的问题,又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也在规划建设民宿、烧烤街、科技长廊等,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我们不只是种地的,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在他看来,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玩得好”,从技术推广到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助力,正是科技小院的价值所在。

以榜样为灯,破解山地间推广难题

“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诠释和践行,一直指引着我们。”重庆明月山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申雅婷,始终以榜样精神为指引。梁平多山地、地块分散,规模化技术推广难度大,小院团队便逐户逐地块指导,开田间课堂、建“样板田”,用实实在在的增产效果打动农户。工作中,他们也遇过不少难题:农户对新技术接受慢、农资市场混乱难辨优劣、传统种植习惯难改变。为此,团队也积极联动合作社、农技中心,统一推广良种、规范农资使用;针对山地特点优化技术方案,将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语言让科普更接地气。“扎根田间,就是要解决真问题。”他们坚信,只要贴近农民、务实创新,科技就能成为守护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后盾。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师生们扎进小院,把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用真诚化解隔阂,以创新破解难题,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帮助农民挑上金扁担、让土地长出好庄稼、为乡村谋长远的具体行动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他们以青春为笔,以大地为纸,书写着科技惠民的动人篇章,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闯出了一条“接地气、有实效”的新路子。

编辑:毛梦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