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越来越“聪明”,它的话都很准确?
流言真相:不符合实际情况。AI语言模型通过概率预测来生成文本,依赖提示词和上下文,无自主思考与价值判断。恶意用户可能断章取义、诱导生成虚构内容、重复提问迫使其“改口”。其训练数据含偏见、谣言且无法验证,存在“编造事实”风险。因此,面对AI信息需保持批判思维,追溯对话、交叉验证。
天天吃素,血脂就不会高了?
流言真相:不符合实际情况。血脂升高主因是代谢功能下降,饮食影响较少。随年龄增长,代谢酶活性下降,老年人饮食清淡仍可能血脂高;体形较瘦的人高血脂多因代谢功能下降。仅靠饮食调节(尤其是吃素)效果有限,可能引发营养不良或肌少症。单靠吃素控制血脂并不科学。
发现甲状腺结节就要切除甲状腺?
流言真相:做法太极端。多数甲状腺结节为良性,需医生评估大小、生长方式、功能及病理性质,才能决定是否有必要手术治疗。此外,甲状腺是重要内分泌器官,随意切除可能引发甲减、低血钙,或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因此,并非有结节就要切除甲状腺。
纯母乳喂养越久越好?
流言真相:不要这么做。过度延长纯母乳喂养可能给婴幼儿带来健康风险。分娩6个月后母乳所含铁仅满足婴儿需求的5%,婴儿体内铁储存已耗尽,需辅食补铁,否则易缺铁性贫血。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议0—6月龄宝宝可纯母乳喂养,无需加水或辅食;6月龄起添加辅食并持续母乳至24月龄;24—36月龄逐步建立成人化饮食。科学喂养需遵循阶段需求,过度延长或影响食物适应性,会增加营养不良风险。
冷冻馒头不能吃,超过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
流言真相:错误。所谓“某大学最新研究称,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的说法,既无参考文献,也无研究者、试验方法等关键信息,且被提及的大学已否认有此研究。此外,黄曲霉素需25—35摄氏度、80%—90%湿度才会产生,冰箱冷冻室约零下18摄氏度,馒头在两天内几乎无发霉可能。
低浓度阿托品可以预防近视?人人都能用?
流言真相:不准确。阿托品滴眼液获批药物适应症为延缓近视进展而非预防,且适应人群有具体条件限制。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需在配戴光学矫正产品(如眼镜、角膜塑形镜)后联合使用,若单用光学矫正产品效果不佳,可加用此药增强防控;单独用药不仅无法有效防控近视,还可能延误矫正时机。此外,长期使用阿托品存在副作用,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判断,不可自行使用。
得过敏性鼻炎是因为免疫力低下?
流言真相:没有科学依据。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系统误将普通无害的物质,比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屑、金属材质等,识别成了威胁,过量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导致鼻黏膜屏障受损,从而出现阵发性喷嚏、鼻痒、清水样涕等典型症状。这样的“免疫过激反应”与“免疫力低下”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蛋黄颜色越深,营养就越高?
流言真相:缺乏依据。影响蛋黄颜色的因素很多,如母鸡年龄、品种、健康状况,饲料中类胡萝卜素及脂肪含量(不代表营养水平),以及抗营养因子、药物、鸡舍环境等。但鸡蛋营养价值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决定,与蛋黄颜色无关。因此,正规渠道购买、存放得当的鸡蛋无需过度纠结颜色。
“零添加”的食品更健康?
流言真相:过于绝对。“零添加”指不额外添加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但“零添加”食品可能加大量糖、盐,营养不占优;标签易成营销噱头,误导消费者忽视其他不利成分。今年3月新规也已明确:不允许用“零添加”等用语特别强调配料。
戴蒸汽眼罩睡觉能护眼?
流言真相:有严重隐患。蒸汽眼罩通过自发热控温释放蒸汽,使用不当反而可能“毁眼”。部分蒸汽眼罩温度可达50—60摄氏度,时长超1小时易致低温烫伤(睡眠中痛觉下降难察觉)。如果眼周有伤口、炎症,或在化妆时使用,还可能诱发结膜炎、角膜溃疡或接触性皮炎。因此,对待这类产品要慎重,护眼应遵循科学指导,避免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