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网上说的‘妖蛾子’啊。”“这次我记清楚了,如果发现,及时给植保站上报。”“现在大家心里踏实多了!”。在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近期举办的草地贪夜蛾监测防视频培训会上,讨论区多位种植户互相交流着。
草地贪夜蛾是原产于美洲的杂食性农业害虫,2018年底从东南亚首次迁飞入侵我国云南省,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中位列第一。幼虫啃食玉米、水稻、甘蔗等多种作物,幼虫繁殖快、食量大,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图为草地贪夜蛾成虫(上:雄,下:雌) 张智 摄
随着气温回升,草地贪夜蛾会从广东、广西等周年繁殖区迁飞进入我国长江流域等迁飞过渡地带,然后进一步向北迁飞进入北京市。及时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不但对确保北京市粮食生产安全非常必要,对减少回迁虫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草地贪夜蛾幼虫 张智 摄
为了做好2023年北京市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工作,近日,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组织召开了全市草地贪夜蛾监测防视频培训会,全市13个区植保机构主管领导、技术人员、基层监测员等共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围绕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监测技术、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专题培训。市植保站介绍了《北京市2023年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监测防控预案》内容,通报了全国及北京市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安排部署了全市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任务,并提出了监测布控的具体要求。
自春耕备耕以来,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多次组织各区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开展田间拉练、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抓紧春耕春播的关键窗口期,提前做好重大迁飞性害虫监测布控工作,为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