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北京美丽乡村建设

农民艺术节 活动很“京”彩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魏昕悦 高梦圆 2024-01-06 10:54


踩着高跷、划着旱船、骑着竹马载歌载舞……在第34届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上,一曲《大地欢歌》绽放了北京乡村的文化活力,也彰显了新时代首都农民的精神风貌。小寒时节,第34届北京农民艺术节顺利收官,为一年农忙画上了欢乐的句号。乡村的艺术,农民的舞台,连续举办34届的北京农民艺术节把生活写成歌、风景编成舞,活动丰富多样,文化“京”彩纷呈——

节目戏歌《高大尚》

“舞”出美好生活

2023年12月21日,第34届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优秀节目汇演如期举办,带来了一场独具京韵农味的乡村文化盛宴。此次节目汇演融合了高跷、旱船、竹马等非遗表演,还有音乐快板《大美京郊说顺义》、小品《和谐三宝》、京评梆《高大尚》等原创节目,精彩演绎表达了农民生活的喜悦,助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汇演当天的后台,来自延庆的11岁女孩王昱文博踩着高跷一遍遍练习着上台动作。她是开场舞《大地欢歌》高跷队的一名小演员,也是队里年纪最长的大姐姐。“小时候看村里大人踩高跷,觉得很有意思就想跟着练,第一副高跷还是爷爷帮我做的。”王昱文博说。

优秀节目汇演仅仅是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一部分精彩内容的集中呈现。为了增强活动的参与性、融合性,第34届北京农民艺术节首次探索了“市级活动+区级活动”的联动形式,7项市级活动带动了近20项区级重点活动。其中,“乡村大舞台”在涉农区举办了11场专场展演,演出节目121个、原创率超过63%,近2000名乡村群众直接参与演出,并且在多场区级“乡村大舞台”中设置现场直播和电商直播平台,吸引了1060多万人观看,网上总阅读量高达2000多万次,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展示舞台,也是乡村产品的推广平台,更是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载体。

记录精彩瞬间

走进先农坛,第14届“聚焦北京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的百幅优秀作品跃入眼帘。“从第一届开始我就积极参加,这些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北京郊区的发展变化。”摄影爱好者李治国说,现场展示了他拍摄的第30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组图。

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摄影爱好者深入乡村,活跃在青山绿水、村庄民居、文化活动之中,定格了一个个精彩瞬间:晨光里的密云水库打渔人,顺义区稻田壮观的收割场景,平谷区热闹的甜桃大赛,通州区的现代化植物工厂……

除了摄影作品,书法美术作品也将京郊之美融入到一幅幅乡村画卷之中。作为第34届北京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聚焦“北京美丽乡村”摄影书画征集展示活动吸引了500多名书画家和摄影师参与,创作出了200余幅书法美术作品和3000余幅摄影作品。镜头丹青,记录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点滴变化和精彩瞬间……

助力产业发展

形式多样的乡村特色文化,不仅丰富着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顺义区柳庄户村,很多农户家里摆放着“火绘葫芦”,成为了本地一道特色风景线。牛成果是牛氏“火绘葫芦”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不仅提高了“火绘葫芦”的技艺水平,还让各色小葫芦带动了龙湾屯镇乡村文创产业的大发展。

牛成果很早就意识到:“非遗技艺要走得远,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北京吉祥八宝葫芦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共同从事葫芦产业,文化振兴成果惠及10余个村6000余位农民,2021至2023年实现带动社员人均增收2.6万元。

像这样“以文兴业促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故事,持续在京郊大地各处上演。通过农民艺术节,北京市还挖掘整理了首批35个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涉及传统工艺、红色文化等10个方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总结了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

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生活,传承弘扬着农耕文明。北京农民艺术节主动融入“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和文化繁荣样板村建设,新进展、新特色、新典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形式,生动反映着新时代北京“三农”的发展和进步,持续讲述着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路上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