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正式发布了全国首个《垂钓园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DB11/T 2431—2025)(以下简称:《规范》),为休闲渔业的“舌尖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制定该《规范》,过去三年里,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技术人员跑遍全市大小垂钓园,测水质、翻台账、抽检鱼样,深入摸清垂钓园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点。《规范》出台,成为全国首个针对垂钓场景量身定制的安全准则。它从垂钓经营准备、垂钓管理、通用环节三大环节入手,细列14个控制要素、25项具体控制点,让每一次垂钓都与安全紧密相连。
筑牢经营准备防线,把好源头安全关
经营准备是确保“钓上桌的鱼”安全放心的第一道关卡。此环节聚焦垂钓池环境、消毒管理、放养管理三大核心要素,并细化为七个关键控制点。
环境要求上,确保水源底质双达标,为鱼儿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消毒管理方面,对池塘与钓位进行双重消毒,全方位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放养管理严格把控水生动物来源、运输和放养,使每批鱼都有“出生证+行程码”。
通过层层细把关,经营者在开钓前就完成环境、消杀、溯源三大任务,监管部门则可通过相关记录、检测报告和现场核查进行抽查,最大程度降低“现钓现吃”的风险。
动态管理垂钓过程,保障全程安全可控
动态管理保安全!垂钓管理是保障“钓上桌的鱼”安全的核心环节,贯穿垂钓活动开始到水产品离园的全过程。《规范》将此环节细分为六大控制要素,为经营者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
投入品严管确保饲料、兽药合规;垂钓用品管理对钓具消毒,检测外来钓饵、窝饵,严防外来风险输入;日常巡查与操作监管规范运行,尾水处理环保达标再排放,严防外源污染;质量监控定期委托有资质机构或自行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样方法须符合国家相关要求;钓获物销售杜绝“问题鱼”出园;追溯管理实现全程留痕、一键倒查。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的控制点,《规范》把“垂钓乐趣”与“食品安全”无缝衔接,让“现钓现吃”成为每一步都有标准可依、有数据可查、有责任可追的科学流程。
完善通用环节管理,织密安全保障网络
“通用环节”是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将易被忽视的“后勤事务”拆分为五大控制要素。
废弃物收集处理确保残饵和病死鱼妥善处置,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人员管理配备健康、培训、档案“三件套”;智能化设施设备如视频监控、水质在线监测等弥补人力盲区;生产过程检查对照标准表格“体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形成闭环;记录管理让数据“说话”,定期收集各环节的生产和质量安全记录,确保字迹清晰、签名完整、数据一致,可随时供监管部门或消费者追溯。
通用环节把“后台”工作搬到了前台,让“现钓现吃”每一个细节都有迹可循。
随着今年10月1日《规范》的实施,北京市的垂钓园将面临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休闲渔业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让市民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能更加安心地品尝到新鲜、安全的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