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郊乡村振兴的“红绿融合”模式——走进北京市“百千工程”示范村田庄村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2025-08-27 12:57

新建的蜂蜜加工厂整洁明亮,共享菜园果实累累,升级后的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走进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处处洋溢着蓬勃振兴的气象。近两年来,依托“百千工程”的持续赋能,该村以“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书写着京西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您看,这个新增的电子解说屏,让展馆里的抗战图片、革命实物‘活’了起来,更加可感、可触,带我们身临其境般体会那段烽火岁月,深刻理解革命前辈的艰辛与伟大。”站在升级后的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内,讲解员高瑞艳的解说因新设备的助力而更加生动且充满力量。

讲解员高瑞艳正在讲解中。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仅更新了展陈设备,更进一步激活了红色基因。”田庄村党支部书记崔春洪介绍道。

作为国家级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试点村、北京市“百千工程”的首批示范村,田庄村将深挖抗战时期红色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突破口:恢复秘密交通站,让游客在可观可感中体验情报传递与人员运输的惊心动魄;升级红满天大食堂,提升接待能力与用餐体验;优化南山沟爱国主义参观路线,让红色足迹引领生态之美……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不仅提高了村子的红色魅力,也增强了对外接待能力。

优化后的南山沟参观景观。

“之前游客高峰期,想品尝‘忆苦思甜’主题餐得排长队。”崔春洪介绍,“改造后,我们一次性能接待超过300人,环境好了,体验升级,客人更愿意留下来品味历史了。”

以“百千工程”为契机,田庄村系统整合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崔显芳烈士纪念馆、崔显芳烈士故居、田庄高小党支部旧址、崔显芳烈士墓、雁翅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旅游咨询接待中心、红满天大食堂、红雁谷教育培训基地、南山秘密交通线等资源,构建起可观、可感、可体验的红色文化矩阵,形成了爱国主义“红色磁场”。

星火不熄,裂变出了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为田庄村铺就了发展“红”途。“如今,我们的红色旅游已形成参观+体验+消费的完整链条。在保障接待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沉浸式体验与推动业态融合,让红色引擎激发的消费活力辐射到农产品、民宿等业态,为集体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思伟说。

在红色文化引流的基础上,田庄村借助“百千工程”产业扶持政策,打出一套红色产业绿色发展组合拳。

新建成的蜂蜜加工厂。

新建的蜂蜜加工厂是“百千工程”带来改变的缩影。“门头沟蜜粉资源丰富、品质好。”李思伟介绍,“百千工程”投资新建的加工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本地优质的蜂蜜得以进入商超体系,卖上了好价钱。工厂通过“政府投资+村集体入股”模式,对蜂蜜进行初加工提高其附加值,预计年加工量达10万斤,带动镇域约60户蜂农增收。

共享菜园是另一个亮点。借着“百千工程”的东风与灾后重建的契机,田庄村进一步对村庄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在村庄周边打造了20块共享小菜园。目前,小菜园已被认领完毕,后续由村集体提供全托管或者半托管服务。“这个项目既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李思伟说。

资料图。

这种“红色文化铸魂,绿色产业赋能”的融合模式,使田庄村的产业链条得到全面升级。如今,这个曾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在“百千工程”的强力推动下,用“红色精神”点燃“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特色之路。

“田庄村立足实际,把革命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希望未来能建设成为首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李思伟对田庄村的发展充满信心。目前,以田庄村为核心,辐射带动的“雁翔云谷”示范片区多个项目也已陆续落地。

作者:张庆华

编辑:胡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