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养殖观赏鱼(金鱼和锦鲤)因病毒病(鲤浮肿病、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发生面积广和造成的死亡率高,给观赏鱼产业带来重要影响。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依托北京市渔业创新团队近年来研究、集成了这3种观赏鱼主要病毒病预防和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围绕2点,即“检测+控制应激”。介绍如下:
疫病简介
鲤浮肿病(CEVD):也称锦鲤昏睡病(KSD),危害鲤、锦鲤。患病鱼出现烂鳃、凹眼、昏睡等症状。
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危害鲤鱼、锦鲤及其变种。症状和鲤浮肿病相似,从临床上很难区分。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CHN):俗称“大红鳃”“鳃出血”,感染金鱼、鲫鱼及其普通变种。病鱼行动迟缓,腹部膨大,鳃和体表出血。解剖后可见鳃苍白,脾和肾肿胀并呈苍白色,偶尔能见多处白色病灶。
图1发生CEVD的锦鲤出现烂鳃 锦鲤苗种身体呈浮肿
图2发生KHVD锦鲤出现烂鳃、眼凹陷 图3 患病的金鱼显示鳃丝红肿、出血
预防措施
不是所有检出病毒的观赏鱼都会发病,应激反应是观赏鱼发病的主要诱因,常见的应激情况包括:换水、倒池、水质突变、天气突变,以及使用抗生素、驱虫药、消毒剂或底改剂等药物。预防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做好检测预警;二是控制应激反应的发生。
检测预警
购买鱼苗、以及拉网挑鱼等可能使鱼产生应激反应的活动前,均进行一次病毒检测。没有病毒的,正常操作;检出病毒的,则要避免以上发病诱因。
控制应激
调节养殖鱼的免疫力,提高抗病力也是预防观赏鱼发病的重要举措,内容如下:
1.控制养殖密度,密度越低,鱼体抗应激能力越强;
2.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保持7-8分饱;
3.饲料中拌0.5%-1%免疫调节剂(益生菌发酵中药--团队研制、或其他等效产品)投喂10天后,再投喂正常饲料10天,依次轮换;
4.天然饵料使用前应检测不带病毒;
5.每年清塘、消毒;
6.每15-20天对水体消毒1次,可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等,使用时,注意避免水质突变,老水酌情减少消毒剂用量;
7.不要定期用驱虫药或抗生素预防寄生虫病或细菌病;
8.养殖鱼发病时,应先确定病因,检出病毒的不得使用抗生素、驱虫药、消毒剂等药物;
9.在天气突变前一天停食、增氧,并投放抗应激药品(如维生素C、有机酸等)稳定水质。
发病后的控制措施
有的养殖场在发病后滥用各种措施,结果导致更大规模死亡;发现观赏鱼发病后,主要措施有2点:
立即检测确诊
务必不要急着用药或采取措施,否则可能造成更大损失。首先要做的是检测确诊病因。可以使用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研制的RAA检测试纸条,30分钟现场出检测结果;也可以送有能力的实验室检测确诊。
在检测结果明确前,限制病鱼的移动和运输,避免病原扩散;及时捞出病死鱼用生石灰进行深埋,处理地点远离鱼池和水源;
养殖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工具用后及时用氯制剂或聚维酮碘消毒;
养殖尾水不要排放到其他养殖池,造成二次污染。
控制应激
当确定是病毒感染后,应停止投喂饲料、停止用药(抗生素、驱虫药、消毒剂等)、停止换水,打开增氧设备,保持水体中氧气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
泼洒有机酸后,再泼洒五倍子或大黄。隔天1次。
作者:徐立蒲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