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养鱼可以不用换水,种菜也完全不用施肥?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农场,而是如今在北京一些养殖基地和农业大棚中已经实现的“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让鱼和菜做“邻居”,鱼负责吃饭和排泄,菜负责“打扫卫生”和生长,它们互利共生,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生态系统。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奇?其实,这背后是一套相当聪明的物质循环设计:鱼的排泄物在水中会被微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正好成为蔬菜生长的天然肥料;而蔬菜吸收了这些养分,同时也净化了水质,让鱼儿能在更干净的水里生活。
整个过程除了投喂鱼饲料,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化学肥料和农药,真正做到“一水两用、鱼菜双收”。正因为这种模式环保又高效,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水产养殖技术之一。
两种主流玩法:浮床栽培与基质栽培
目前在北京地区,“鱼菜共生”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叫“浮床栽培”,另一种叫“基质栽培”。
浮床栽培,可以理解成是“蔬菜水上漂”。用泡沫或塑料做成浮岛,让蔬菜漂浮在水面生长,根系直接伸入水中吸收养分。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用在养殖池塘或者工厂化养殖的尾水池里,既能净水,又能收获蔬菜。
北京从2011年就开始试验这种模式,科学家们对比了不同材质的浮床、不同密度的布置方案,甚至试种了二十多种植物,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北京地区的“黄金组合”——浮床材质选塑料,覆盖密度约10%,植物推荐鸢尾、千屈菜、五彩水稻和空心菜。这项技术还在2016年拿到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基质栽培,则更像是一场“鱼和菜的双人舞”,但舞池是分开的。它通常用于大棚环境中,养鱼区和种菜区是独立但相连的两个区域,通过管道互相循环。种植区中会铺设火山石、陶粒等基质,这些石头不仅支撑蔬菜生长,还附着了大量有益微生物,负责把鱼粪里的氨氮转化成植物可吸收的硝酸盐。
这种模式系统更稳定,能支持高密度养殖,节水效果非常显著——比传统池塘养殖省水5-10倍!大兴区就有一个成功案例:在460立方米的水体中养出了超过1万公斤的加州鲈鱼,同时还能产出不用施肥的有机蔬菜。
未来之路:怎么让鱼和菜更好地“组队”?
两种模式都需优化品种结构。比如引进更高经济价值的鱼种和蔬菜品种,开发适合越冬或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让鱼菜搭配不仅更科学,也更“有利可图”。
鱼菜共生不仅仅是一种新模式,更代表了一种循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理念。它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农业可以是对环境更友好、资源更节约的智慧农业。
也许不久之后,我们餐桌上的鱼和蔬菜,就来自同一个充满智慧的循环系统。而北京,正在这条生态与科技融合的道路上,摸索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