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异丽金龟,又名铜绿金龟子,俗名铜克螂,幼虫被称为蛴螬。属于鞘翅目丽金龟科异丽金龟属。目前国内除西藏、新疆尚未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一方面,铜绿异丽金龟的外表格外美丽,拥有一身闪耀夺目的青铜金属“外衣”。另一方面,因其咬食果树和农作物,被农业从业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近年来,北京市部分病虫监测点发现大量铜绿异丽金龟成虫,果树、蔬菜等被为害的风险较大,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提醒生产者,全面了解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昆虫,适时采取措施,防控灾害产生。
形态特征——小时候白胖肉乎,长大后身披荧光绿甲
铜绿异丽金龟,要经历从卵、幼虫、蛹到成虫四个时期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
成虫:体长16-22毫米,背腹扁圆。头、前胸背板、小盾片和鞘翅铜绿色,具金属光泽。臀板黄褐色呈三角形,常具1-3个形状多变的铜绿色或古铜色斑点。两根触角都是9节,末端3节像鳃片一样。雄虫腹面黄褐色且密生细毛,雌虫腹面黄白色。
卵:初产卵乳白色,长椭圆形。
蛹:为裸蛹,也就是它的足、触角和翅不贴附于蛹体表面,可通过关节自由活动。蛹由最初的乳白色逐渐变为土黄色。雄蛹末节腹面中央具4个乳头状突起,而雌蛹是平坦的。
幼虫:被称为蛴螬(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老熟幼虫体肥大、乳白色,身体褶皱弯曲呈C型,一眼看上去就像拥有“米其林”身子的白胖肉虫。头部黄褐色近圆形,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前顶刚毛每侧各为8根,成一纵列;后顶刚毛每侧4根斜列。肛腹片后部覆毛区的刺毛列各由13-18根长针状刺组成,两列刺尖相交或相遇。
蛴螬(摄影:张智)
发生规律——1年1代,春夏“蹦迪”秋冬“躺平”
铜绿异丽金龟生活史较长,在中国北方一般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一般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便收起贪吃的本性,开始钻入土里度过秋冬季的“躺平养生”阶段,直到次年5月,幼虫化蛹,6月初成虫羽化出土,所以在夏季6-7月份常常能看到铜绿异丽金龟的身影。成虫白天懒散,通常躲在灌木丛或树冠下3-6厘米深的表土层里“睡大觉”,黄昏后才出土活动,喜欢去有光的地方,一会儿跑到果树上吃叶子,一会儿寻找伴侣交配产卵,每次产卵约20-30粒,多散产于3-10厘米深的疏松湿润土壤中,午夜之后又潜返土中。
铜绿异丽金龟取食苘麻(摄影:张智)
幼虫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喜欢生活在甘薯、花生等根茎作物种植地,具有喜未腐熟粪肥的特殊癖好。夏季7-9月份,作为“新生宝宝”的幼虫开始活跃,干饭毫不嘴软,啃食农作物地下根系、块茎,以及果苗和杂草的根系。蛴螬的活动范围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它上钻到土表,一般土温13-18℃时活动最盛。
为害症状——杂食性“吃货”,地上地下齐为害
铜绿异丽金龟食性广泛,是我国黄淮海平原粮棉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主要为害苹果树、桃树、核桃树、杨、柳等树木和茄科、豆科、葫芦科蔬菜及马铃薯、花生等其他经济作物。
成虫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分,咬食叶片,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仅残留叶脉基部,阻碍植物生长发育。
幼虫取食植物的地下部分,咬断处切口较整齐,为害作物幼苗、种子及幼根、嫩茎,导致幼苗变黄枯死,或蛀食块根块茎造成孔洞,使作物生长衰弱。冬小麦被其咬断幼苗根茎后,秋季易造成缺苗断垄,春季形成枯心苗,最终导致小麦提前枯死,产量严重受损。
防控措施——勤监测、早预防
农业防治: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秋冬季节翻耕土壤,使幼虫裸露土表冻晒而死。成虫夜间上树取食、交尾期间,人工捕杀成虫。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或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在春季和秋季的幼虫发生期,地面喷洒或浇灌昆虫病原线虫或白僵菌(绿僵菌)液,使其寄生于土壤内的幼虫。
作者: 王婕 张智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