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鲈鱼的生态养殖之旅:北京郊区的绿色实践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曹洁 2025-09-15 21:13

在北京郊区的一片鱼塘里,一群大口黑鲈正在享受着特别的照料。这些原产于北美的鱼类,如今在京郊的池塘中安家落户,经历着从苗种到成鱼的生态养殖旅程。

科学选种与精细管理

养殖户选择100克左右的健壮苗种,在5月放入池塘,经过4个月的精心培育,9月就能达到上市规格。这种“短周期”养殖方式不仅避免了越冬风险,还能错峰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每亩池塘投放约3000尾鲈鱼,同时混养30-50尾鲢鱼和鳙鱼。这些滤食性鱼类扮演着“水质清洁师”的角色,帮助维持池塘生态平衡。

生态友好的养殖方式

鲈鱼对水质要求较高,特别是溶解氧需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为此,养殖户配备了足够的增氧设备,并采用了两项特色技术:

水面上的生物浮床种植着鸢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美化环境,更能吸收水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帮助净化水质。

定期使用EM菌、生态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持水体健康。

健康管理与品质控制

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复合维生素等天然成分,增强鱼体免疫力。每月进行2-3次每次5天的保健投喂,有效预防常见疾病。

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从苗种来源到成品上市,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上市前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产品安全合格。

实际成效与价值提升

经过五年推广,该模式在京郊已有2000亩应用面积,累计产量超过1200吨。商品鱼成活率达到90%以上,平均规格在500-600克/尾。

通过分级销售,根据不同规格和外观将产品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分别进入精品水产区和预制菜加工渠道,实现价值最大化。

最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效益:养殖节水30%,化学药物使用减少50%,实现了尾水零排放。平谷区某渔场的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后,亩效益可达12000元,且所有药残和重金属检测指标全部合格。

可持续的养殖新模式

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展示了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通过科学管理和生态技术,实现了养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这种绿色、健康的养殖方式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它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更好的收益,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优质的水产品,更为保护北京的水环境作出了贡献。

作者:曹洁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编辑: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