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养殖尾水变清记:水产养殖的绿色转型之路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曹洁 2025-09-19 16:55

“养鱼先养水”这句古老的渔谚,在今天的水产养殖中有了全新的含义。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养殖尾水中含有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如果直接排放,可能会对周边水域造成富营养化等环境影响。为此,各类创新的尾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水产养殖的面貌。

分级处理:从物理到生物的净化之旅

现代养殖尾水处理通常采用分级净化的思路。第一关往往是物理过滤,通过沉淀池、过滤坝等设施,将水体中的固体颗粒物有效分离。这好比是用筛子先筛掉水中的“大块头”,为后续的精细处理打好基础。

接下来是生物处理阶段,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或生态净化池,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转化为无害成分。芦苇、鸢尾等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吸收营养物质,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多元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养殖规模和地理条件,技术人员研发了多种尾水处理模式。对于集中连片的养殖区域,“三池两坝”模式表现出色。该模式通过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和生态净化池的串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处理链条。其中曝气池通过增加水体含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是提升处理效果的关键环节。

而人工湿地模式则更像是在养殖区旁边重建一个小型自然湿地系统。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对尾水的自然净化。这种模式不仅处理效果好,还能为当地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分散型的小规模养殖池塘,“一池一渠”简易模式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该模式通过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的简单组合,实现水体的基本净化与循环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处理效果。

创新技术:科技赋能养殖环保

近年来,一些创新技术为尾水处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模式通过特制的圈养装置,实现养殖废弃物的精准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这种模式将鱼类集中圈养,通过底排污系统高效收集废弃物,再进行固液分离和消化处理,大大提升了处理效率。

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则代表了机械化处理的新方向。这些紧凑型设备通过快速离心实现固液分离,再结合微生物处理,可在占地仅10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尾水处理任务,特别适合用地紧张的小型养殖场。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些尾水处理模式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处理后的水体可以循环使用,减少了新鲜水的取用量,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通过回收的固体废弃物还可以制作成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以三级过滤池模式为例,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特点,合理配置处理设施的面积比例,既保证了处理效果,又控制了建设成本。比如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加州鲈等品种,适当增大处理面积;而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则可适当降低处理强度。

绿色养殖新篇章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正朝着更高效、更节能、更经济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自动调节处理流程;或者开发出更高效的微生物制剂,提升处理效果。

同时,种养结合的模式也值得推广,如将养殖尾水用于灌溉农作物,既解决了尾水处理问题,又为农作物提供了养分,形成良性循环。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它标志着水产养殖业从只追求产量,向注重质量、效益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转变。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有望实现“鱼肥水美”的理想状态,让水产养殖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养殖户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采用合适的尾水处理技术,我们不仅能够保护珍贵的水资源,还能生产出更优质、更安全的水产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曹洁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编辑: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