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鱼”,对水产养殖户而言,是生产周期中最关键、最紧张,也是最具回报的环节。它并非简单的一网捕捞,而是一项涉及生物学、工程学、物流管理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一个标准化的出鱼日,是科学养殖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核心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损伤率,将水产品从池塘安全、高效地转移至运输工具,并确保其后续的鲜活度。以下,以淡水鱼类养殖塘为例,全景展示其出鱼的标准化程序。
第一阶段:出鱼前的精密准备
1. 停食与观察
在计划出鱼的前1-3天,养殖户会停止对目标池塘的投喂。这一操作称为“停食”。其主要目的有三:
清空肠道:减少鱼类的排便,避免在后续密集操作中污染运输水体,降低水质恶化风险。
降低代谢:空腹状态能降低鱼的生理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强其在密集和缺氧环境下的耐受能力。
评估状态:在停食期间,密切观察鱼群的游动、摄食欲望及有无异常现象,确保鱼体处于健康状态,适合出塘。
2. 设备与水质核查
出鱼前一晚或当天凌晨,进行准备工作。
机械设备:检查拉网、网箱(暂养箱)、水泵、增氧机、吊机等是否运转正常,并摆放至预定位置。
运输装备:活鱼运输车提前进行清洗消毒,检查其制冷系统、增氧系统、水循环系统是否完备。
水质检测:现场检测池塘水体的关键指标,包括溶解氧(DO)、水温、pH值和氨氮含量。理想的水质是后续操作顺利的基础。
第二阶段:池塘中的捕捞与集结
1. 拉网与围捕
此步骤通常在清晨开始,以利用较低的水温,减少鱼的应激反应。
布网:工人乘小船或下水,将一张巨大的拉网沿池塘一侧布下。
驱赶:两组工人分别在岸上牵引网的两端,呈半圆形或“U”形向预定集鱼区缓慢推进。速度必须平稳,避免过快惊扰鱼群导致剧烈跳跃或碰撞。
收拢:当网具收拢至池塘边较小的范围时,形成密集的鱼群。此时,会立即在网圈内架设多台增氧机,或接入水泵抽取底层富氧水,以应对因鱼群密集而导致的溶氧急剧下降。
2. 入箱暂养
拉网收拢后,并非直接将鱼捞上岸,而是将网的一部分提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网袋”,或引导鱼群进入一个预先设置好的网箱中。这个网箱成为了一个临时的、高密度的“活鱼暂养仓”。鱼群在此处可以初步适应密集环境,并继续通过强化的增氧措施维持生命体征。
第三阶段:分选、称重与装车
这是对流程管理和技术应用要求最高的环节。
1. 分选(分级)
方法:工人用捞海(小抄网)将网箱中的鱼舀起,倒在选鱼台(一个带有网格的倾斜平台)上。不符合规格(太小或未达上市标准)的鱼会从网格中漏回池塘,继续养殖。符合规格的鱼则留在台面上。
标准:分选不仅看大小,有时还会根据市场要求,剔除体表有损伤、畸形或活力不佳的个体。这保证了上市产品的整齐度和品质。
2. 吊运与称重
对于大规模养殖,人工搬运效率低下。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吊篮作业:将分选好的鱼放入特制的吊篮中,使用吊机将吊篮从水中提起。
带水称重:吊篮下方有孔洞,可排出多余水分但不至于让鱼脱水。吊篮在起吊过程中直接经过地磅进行称重,快速获得准确的净重数据。这一过程要求迅速,以尽量减少鱼类的离水时间。
3. 降温与装车
降温处理:在将鱼装入运输车水箱前,通常会进行“降温”处理。将鱼从池塘水温(例如25°C)转移到与运输车水温(例如15°C)接近的暂养桶中,或直接向运输车内加入冰块/启动制冷系统,缓慢降低水温。
科学依据:低温能显著降低鱼的新陈代谢率和耗氧量,并减少其排泄物,这对于长达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运输至关重要,是保障存活率的核心技术之一。
装车密度:根据鱼的种类、规格、运输时间和水温,计算并控制最终的装车密度。密度过高会导致缺氧和挤压损伤;过低则增加运输成本。
第四阶段:运输与后续管理
1. 活鱼运输
活鱼运输车是一个移动的“生命维持系统”。在运输途中:
持续增氧:通过曝气石或向水中注入纯氧,确保水体溶氧始终处于饱和状态。
水质维护:循环过滤系统会持续工作,去除水中的粪便和氨氮等代谢废物。有时会加入适量的盐度调节剂和应激缓冲剂(如VC),以稳定水质,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
2. 池塘后续处理
出鱼结束后,养殖户的工作并未停止。
鱼体处理:对留存池塘的鱼进行消毒药浴,预防因操作引发的细菌感染。
池塘管理:根据出鱼量和后续计划,决定是补充新苗,还是进行清塘、晒塘、消毒等处理,为下一个养殖周期做好准备。
一次成功的“出鱼”,远非“下水捞鱼”这般简单。它是一套环环相扣、严谨细致的工业化流程。从前期的准备,到中期的工程化捕捞与分选,再到后期的冷链物流与池塘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和水产品的最终品质。
现代水产养殖的“丰收”,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每个环节的认真和精准把控之上,它确保了从池塘到餐桌的每一尾鱼,都能以新鲜、健康的状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