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开展检测技术革新,陆续2项发明专利获授权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 2025-10-27 13:45

近期,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自主研发的两项检测技术发明专利——《同时检测水产品中11种药物及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与《一种基于免疫亲和快速检测的通用前处理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标志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检测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针对部分实验室检测方法周期长、靶向单一的短板,市农安中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组织检测技术人员聚焦“精准性”“高效性”双提升,持续攻关优化,突破传统检测瓶颈。此次授权的两项成果,不仅能精准识别检测对象,还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减少试剂用量、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快速诊断”技术支撑。

其中,《同时检测水产品中11种药物及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创新实现通过一次前处理,同步完成水产品中酰胺醇类、硝基咪唑类、镇定剂类药物及代谢物的残留定量检测。此前同类检测需依据GB/T 20756、GB/T 21318、SN/T 3235等5项不同标准分5次进行前处理,该方法大幅简化流程;同时,既弥补了禁用药物替硝唑缺乏检测标准的空白,又解决了洛硝达唑、甲硝唑、地西泮等药物现有检测中基质效应大、重复性差的问题。目前,该方法已连续4年应用于风险监测项目,累计检测样品2000余批次,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一项专利《一种基于免疫亲和快速检测的通用前处理方法》,聚焦畜禽产品检测的关键环节——样品理化前处理。当前,基于免疫亲和原理的快速筛查技术(如ELISA技术、胶体金技术),多针对单一或一类药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各异,需多次操作才能满足多残留检测需求,不仅检测成本高,时效性也差,难以适配当前畜禽产品安全监测需求。该技术创新推出通用前处理方法,通过一次前处理即可实现药物多残留测定,既大幅降低人力物力消耗、显著降低检测技术门槛,还解决了残留检测时效性差的技术痼疾。2022年,该方法应用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测任务,短时间内完成1000个鸡蛋样品11大类76个兽药残留检测参数的检测工作,充分验证其降本增效的优势,具备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建以来,已累计获授权检测技术发明专利4项,覆盖种植、畜禽、水产三大农业产业;同时牵头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定1项,形成农安检测的“北京方案”,充分彰显我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领域的领先地位。

编辑:胡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