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加强畜禽秋冬季饲养管理,筑牢畜牧养殖“四面墙”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王莹 2025-11-03 17:07

秋风渐起,寒意日浓。对于畜牧养殖业而言,秋冬季并非仅仅是季节的轮转,更是一年中最关键、最具挑战的“大考”时期。骤然下降的温度、凛冽的寒风、多变的光照以及密闭的圈舍环境,共同构成了一道道阻碍畜禽健康生长的关卡。因此,科学有效地加强秋冬季饲养管理,为畜禽筑牢坚实的“四面墙”,是保障畜牧业稳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一面墙:“环境调控墙”,营造温暖舒适的“家”。

一是检修圈舍,堵漏防风,保温供暖。入冬前,需对畜禽圈舍进行全面检修,封堵墙壁、门窗的缝隙,防止“贼风”侵袭。可在门窗加挂防风帘、棉帘或密封条,起到防风保温效果。对于地面平养的畜禽保暖,增厚垫料,铺设柔软、干燥、吸水性好的垫料是经济有效的保温方式,垫料不仅能隔绝冰冷的地面,还能通过自身热量和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热量,形成“天然电热毯”。对于雏禽、仔猪等对温度极度敏感的群体,可提前借助人工供暖设备,稳定畜舍温度,营造温暖舒适的圈舍环境。二是做到勤通风换气,保持圈舍空气质量良好。为了保温而完全密闭圈舍,会导致氨气等有害气体和湿气积聚,会刺激畜禽呼吸道黏膜,降低免疫力,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可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高的中午时段,打开背风面的窗户或通风口,进行短时、间歇性的通风,或在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安装自动通风系统,实现定时、定量换气,及时清理粪尿,减少水分蒸发,必要时可使用生石灰、木炭等吸湿剂降低舍内湿度,保干防潮。

第二面墙:“营养供给墙”,提供御寒产热的“燃料”

一是提高日粮能量水平。适当提高饲料中能量原料(如油脂)的比例,可添加1%-3%的植物油或动物脂肪,不仅能显著提高日粮能量浓度,还能减少饲料粉尘,改善适口性。确保饲料供应充足,让畜禽可以“随时就餐”,通过采食和消化活动本身来产生体热,即“体增热”效应。

二是保障蛋白质与维生素供应。蛋白质和维生素是维持免疫机能、修复组织的重要物质,尤其是维生素A、D、E和B族,在抗应激和维持黏膜完整性方面至关重要,不能因为提高能量而降低其水平。确保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供应。

第三面墙:“健康养殖管理墙”,构筑生物安全的“堡垒”

一是强化免疫接种。秋季是进行集中免疫的“黄金时期”。根据当前疫病流行情况和免疫程序,做好所有畜禽的疫苗补免和强化免疫工作,确保抗体水平足以抵御整个冬季的疫病威胁。

二是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严格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必要进入时须经过彻底消毒,选择在低温下依然有效的消毒剂,实施“全进全出”管理模式,有效切断疫病传播链。

三是加强日常观察与巡查。养殖人员勤于观察和巡查畜禽的采食、饮水、排便、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一旦发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咳嗽、腹泻等异常个体,及时安全处理。

第四面墙:“精细化操作墙”,细微处见真章

一是减少应激。冬季应尽量避免转群、驱赶、更换饲料等剧烈操作。如必须进行,应选择天气晴好的白天,并在操作前后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

二是增加光照。对于蛋禽,光照时长是影响产蛋率的关键因素,冬季自然光照时间短,需人工补充光照,保持每天稳定16小时的光照时间,在确保不拥挤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利用群体体温辅助取暖,尤其对幼龄畜禽效果显著。

作者:王莹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编辑: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