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约化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鱼类因高密度、长途运输、缺氧、低温、噪音、捕捞等应激源刺激,引发鱼体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反应称为应激。过强或过长的应激会对养殖鱼类产生危害,导致鱼体繁殖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减缓且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给鱼类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鱼类主要应激类型
(一)化学应激
1.缺氧 水体缺氧会对鱼类造成巨大影响,极易引起鱼体细胞凋亡、器官组织损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死亡。在阴天、夜晚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养殖水体缺氧,及水产养殖中捕捞、转塘和称重等引起的密集低氧环境均会导致鱼类发生缺氧应激。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中,对水质管理不严谨或操作不慎,极易导致鱼体缺氧。
2.pH值过高或过低 pH值是水产养殖水质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酸过碱的环境会影响鱼类的血液循环及生理生化指标,甚至组织结构等,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当水体pH值低于4.0时,鱼的鳃组织会发生病理性变化,破坏鱼体渗透压调节机制,血液运输氧能力下降,导致呼吸系统异常。
3.重金属含量超标 金属的形态、溶解度及其络合物是影响养殖水体中金属毒性的重要因素,水体中的重金属通过氧化自由基的方式来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诱导鱼类产生氧化应激,引起鱼体细胞发生生化反应,损伤鱼类组织和器官。
4.氨氮、亚硝酸盐超标 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饲料投喂不均衡,水体更换不频繁,以及饲料营养比例不科学的问题,成为养殖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影响鱼类健康的重要因子,含量过高会影响鱼类生长代谢,损伤鱼体细胞结构和免疫组织。
5.农药 拟除虫菊酯农药是目前用于农业和水产养殖最多的农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代表性的拟除虫菊酯农药,这些药物在鱼的鳃、肝和肌肉等组织中诱导氧化应激并引起组织病理性变化,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大规模死亡。
(二)物理应激
1.温度不适 水温与鱼类生长代谢、营养状况及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当鱼体受到温度骤然升降的影响时,其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引起鱼体的生理和行为异常,严重时可导致个体死亡。
2.人为操作 水产养殖过程中运输、捕捞、挤压等人为操作因素产生的闪光、噪音、振动对鱼类生长也有影响,鱼类在受到拉网捕捞和长途运输等刺激时,极易发生体表出血和鱼鳃出血的应激性疾病。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会出现鱼体能量代谢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动态失衡,应激多度会导致死亡。
(三)生物应激
1.细菌 细菌性鱼病是指由各种致病菌引起的鱼类疾病,通过鳃、肠道和体表传播到敏感的鱼类上,会引起鱼类应激性死亡。细菌性鱼病是目前危害鱼类较为严重的疾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治疗周期长等特点。当前比较典型的细菌性鱼病有烂鳃、肠炎、败血病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鱼体呼吸系统、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异常。
2.真菌 真菌性鱼病极易发生在养殖水体恶化、鱼体表有机械性损伤以及阴雨天气条件下。由水霉菌或绵霉菌感染鱼体体表引起的水霉病,病原菌可侵入鱼体,破坏鱼体组织。
3.病毒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鱼类应激主要体现在细胞水平的调控上,病毒会直接入侵鱼体免疫组织,破坏鱼体免疫系统。病毒性鱼病对各种养殖鱼类危害严重,病毒的复制能力强,导致病毒性鱼病传播迅猛,致死率极高。
4.寄生虫 寄生虫是养殖鱼类中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寄生虫主要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损伤、掠夺营养、压迫和阻塞以及毒素作用等对鱼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乃至系统造成损害。
二、防控养殖鱼类应激的措施
水环境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养殖过程中人为操作均会导致鱼类发生应激。所以,在生产中做好防护措施和减少应激对鱼体的危害在养殖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
1.改善水质 良好的水质是鱼类自身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合理使用增氧机、水车等设备为养殖鱼类提供充足的氧气。若水体pH值偏低,可用藻类生长剂,消耗水体过多的二氧化碳,减少水体碳酸含量。若水体pH值偏高,可用生石灰泼洒,根据天气和鱼进食情况控制好饲料投喂比例。鱼菜共生养殖技术和微生物制剂等生物处理法,具有生态环保、不造成二次污染、改善效果好等优点,也可以被应用到养殖生产中。
(1)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兼并的技术,根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养分吸收特性,在池塘水面将原来仅能在陆地种植的陆生草本植物,可用于提高水质和改善透明度,同时具有景观效果、环境效益好等特点。
(2)使用光合细菌(PSB)和EM复合菌等生物制剂,PSB能够消耗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促进水体氨、氮循环,还能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促进硅藻、小球藻等有益藻类繁衍。EM菌可以通过分解水体有机质、净化水体来稳定和改善水质,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2.使用抗应激和抗菌药物 抗应激剂可有效缓解鱼类因长途运输、振动、拥挤等引起的应激,还能增强鱼体免疫力。有研究表明向运输水体中添加维生素C、谷氨酰胺和抗应激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鱼体的健康状况。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鱼体应激,应立即进行消毒。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同时配合CIO2进行处理,能有效缓解应激现象。对于病原性鱼病的发生,及时使用抗菌类药抑制鱼病的蔓延,防止大规模鱼病的发生。针对寄生虫病可以使用抗虫疫苗和抗虫药物,采用高效、科学的防控技术,达到综合防控寄生虫病的目的。
3.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 在养殖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应激相关的添加剂,可减轻应激源对鱼的损伤,包括游离棉酚、维生素C、维生素 E、脂肪酸等已被用于提高鱼类免疫力和减少应激产生的影响。
4.中草药防治 中草药植物及其活性物质不仅可以替代常见的抗生素药物,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鱼类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中草药植物具有生物碱、类固醇、萜类、黄酮、多糖等活性物质作用,对鱼类提高免疫力和缓解压力起积极作用,且中草药对比常见添加剂和药物具有获取容易、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等优势。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