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汛期来了,畜禽养殖生产要做好防范!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作者:北京市畜牧总站 2025-07-16 17:07

北京地区已进入汛期,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面临诸多挑战,如不做好应对措施,可能严重影响生产效益。在此,北京市畜牧总站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大雨汛期畜禽养殖生产的关键要点,以备参考。

灾害预警与应急准备

各区畜牧技术主管部门和养殖场户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洪水等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天气动态。养殖场户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在灾害发生时人员、畜禽及物资的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同时,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包括饲料、兽药、消毒药品、照明设备、排水工具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生产能够持续进行。

对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如修复破损的畜禽舍屋顶、墙壁,确保门窗牢固;检查并清理排水系统,保证沟渠畅通,防止雨水倒灌。此外,还要提前检修备用电源,以防停电对养殖设备造成影响。

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四保”

一是“保”障饲草料质量。大雨天气易导致饲料受潮霉变,因此,饲草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底部垫高,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在投喂前,仔细检查饲草料是否有霉变迹象,严禁使用变质饲草料喂养畜禽,以防中毒事件发生。

二是“保”畜禽饮水安全。暴雨洪水可能污染水源,要对畜禽饮用水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监测。定期清洗饮水设备,对饮水进行消毒处理,可在水中添加适量的消毒剂,如漂白粉等,确保畜禽饮用干净、卫生的水,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三是“保”养殖环境舒适。及时清理畜禽舍内的粪便和污水,保持舍内清洁干燥。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湿度,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滋生细菌和病毒。合理调整饲养密度,为畜禽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减少应激反应。

四是“保”畜禽抵抗力。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电解质等抗应激剂,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对于产后母畜和幼龄畜禽,要给予特别关注,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促进其身体恢复和生长发育。

严格生物安全 ,做好四字口诀

一是“全”面消毒。汛期湿度大,病原微生物易于滋生和传播。定期对畜禽舍、养殖设备、工具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高效消毒剂。增加消毒频次,特别是在雨后,及时对受雨水冲刷的区域进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

二是“强”化免疫。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畜禽进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对新补栏的畜禽,要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构筑坚实的免疫屏障,提高畜禽群体的抗病能力。

三是“多”点监测:密切观察畜禽的健康状况,每天定时巡查,留意畜禽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等。一旦发现畜禽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等,立即隔离观察,并及时报告兽医部门,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四是“严”格处理。对于在汛期因灾死亡或因病死亡的畜禽,必须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出售或食用。可采用深埋、焚烧、化制等方式,确保病死畜禽得到安全、妥善的处理,防止病原传播,污染环境。

安全生产与人员防护

一是保障人员安全。在进行养殖作业时,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人员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雨中进行危险的高处作业,防止触电、滑倒等意外事故发生。如遇雷电天气,尽量避免在空旷场地停留,远离金属物体和电线杆。

二是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定期组织安全演练,让工作人员熟悉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流程和自我保护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和生产自救工作。

在大雨汛期,畜禽养殖面临诸多风险,各区及广大养殖场户需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从灾害预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到安全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切实保障畜禽健康生长,降低灾害损失,确保养殖生产的稳定进行。

作者:北京市畜牧总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编辑: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