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煤炭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主要要与大家分享我们为什么要智能化开采,智能化开采和传统开采有什么联系,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开发路径、创新成果及实践情况、对煤炭行业有哪些贡献,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
2018年10月20日,山东郓城出现了一个重大事故,造成21人死亡;前两天吉林又发生了矿震。所以,煤炭行业给大家的总体印象:雾霾和事故。请大家看这个图表中的曲线,蓝线代表机械化率,黑线表示近三十年煤炭产量趋势,红线表示百万吨死亡率。大家可以看到,我国的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2012年年产量最高,近40亿吨;再看红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非常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煤炭800亿吨,是我国现现代化动力的基础,但代价是付出了20万条活生生的生命。
去年我国煤炭产量36.8亿吨,煤矿死亡率首次降到0.1%,相当于一千万人死一个人,我们去年的死亡人数是333人,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46万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占比相当于不到1%。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百万吨死亡率是0.01-0.02%,美国去年煤炭产量约7亿吨,澳洲约5亿吨,也就意味着美国全年死亡7到10个人;而澳洲连续几年没有一个人死亡,前几年有一次死亡事故,在澳洲引起非常大的震动。所以由客观事实来看,我国跟这几个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为什么有量级的差距,也有客观原因。国外露天矿井比重高,露天开采是什么概念?是把一层地表去掉就可以直接开采。而我们国家80%以上的煤炭是井工开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要把深井打通下去,在井下工作。主要工作场所,一个是采煤工作面,一个是掘进工作面。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尤其是瓦斯和冲击地压这两大杀手,威胁矿工的安全和健康。能否直接减少采煤工作面的人员数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减少人员伤亡。因此,要力争把矿工解放出来,改变这种局面,达到“少人则安、无人则安”,在行业内已经形成共识。
智能开采是在自动化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智能化是一种技术手段,它的目标是工作面无人化、少人化。所以国家将智能开采技术定位为维护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方向,更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尤其国家十三五已经将加快推进煤炭无人化开采列为重点项目,明确规定2030年重点煤矿要基本实现无人化,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动煤矿企业开展自动化建设。因此,煤矿智能开采势在必行。
大家知道,智能化车间,我们可以人为创造条件实现智能化。而煤矿是由亿万年植物的腐蚀而生成的,形成过程不规范,大部分煤矿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尤其在随采过程中由于地压发生变化,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所以智能开采难度非常大。于是,大家有一种设想,理想的智能化开采应该是:工人穿着西服打着领带,采煤机在沿着煤岩顶底板采煤,液压支架自动支护,运输机自动把煤运输到地面,所有的设备无人职守。这是我们理解为最理想的一个智能化的状态。
刚才有同学也提到,国外智能开采是什么样的状态?应该说他们起步比我们早很多,我提出三种企业或机构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个是鲁尔,他们以采矿工程专家为基础,以软件支撑研发机构,在自己的矿区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人员,这是非常好的。另一种是煤机装备供应商,以装备带动智能,以智能带动装备。
还有几个科研机构,他们重点围绕一些关键技术,比如惯性导航技术,像JOY主要是装备基础之上开发智能控制,最近这几年他们提出智能服务,就是用大数据、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反过来指导矿山生产优化.这个智能服务理念就非常好地结合了现在大数据的理念。澳大利亚的LASC技术也非常好,将惯性导航技术应用到煤矿,这个理念也是非常颠覆的。这个项目我们2013年就在谈,2016年年底才引入中国,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我们右上角有一个陀螺仪导航系统,当时禁售给中国,我们跟澳大利亚谈,那怎么办?后来找了一家法国的,最后才引进到中国来。
国外提出520计划——5人采煤,2人采煤,无人化采煤。刚才也提到,美国和澳大利亚主要以露天开采为主,井工煤矿很少,澳大利亚29个矿,所以它的工作面地质条件会比较好,他们就是利用成套装备高可靠性和单机自动化优势,采煤机速度非常快,一分钟达到15-18米,国外用这种装备,高度自动化来提高他们的效率。他们一般一个矿,一个井一个面,达到经济和高效,所以工作面人数量也很少,只需要五到七个人。
200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也非常快,尤其是我们煤炭装备非常令人自豪,应该在所有行业中国产化率很高的,现在除了个别的原部件,基本上很难看到进口装备。其中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国产化,为我们自动化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大家看这两个线,红线是国产之前进口的价格,绿线是国产之后的价格,大家可以看到国产化之前,进口价格非常高,随着国产化,进口价格拦腰斩断,这样也倒逼进口价格下降。价格下降还不够,我们国产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所以不仅仅让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也形成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进口产品的市场率也在降低。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可以有无人化开采这个目标和梦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到底用什么路径,是用智能自适应技术还是用更快捷的手段-可视化干预,其实当时有争议的,但后来我们认为这两个及时路径是相互相成的。可视化干预的核心理念: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工人们从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到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去作业,达到工作面少人甚至无人化,即:无人操作、有人巡视,。
智能开采控制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大脑,监控中心;第二是神经网络,包括工业面的工业以太网,刚才葛校长提的物联网连装备等;三是眼睛,工作面视频系统;四是耳朵,工作面语音通信;五是思想 就是工作面控制模型,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智能化的主要部分。
有几项关键技术,一个是液压支架跟机自动化技术,解决了万吨级装备自动动作;二是采煤机记忆截割技术,保证采煤机自动割煤;三是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为矿工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四是远程集中控制技术,相当于在调度指挥中心通过操作和干预,对距离几十、几百米,甚至几公里远的设备进行干预控制。这些技术是目前整个系统的核心解决技术,这也经过了很多矿井的不断实践,最后得到了成功应用。
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知道采煤机一般要用两个人,一般是人跟随采煤机走,但是当时这个项目是要在控制中心控制采煤机,当时工人不敢,后来软件开发人员说我来试一下,他操作一按就开始了。操作工人一看你都能开,为什么我不能?操作工人刚开始割一刀一个循环,后来在地面也可以了。
目前这套系统在黄陵整个矿区已经推广,去年年底的数据,已经应用于全国145个工作面,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新增60多个工作面。因为这是一个可视化干预技术,在一些薄及较薄煤层工作面适用性更好,在其他煤层适用性低一点。
严格意义上讲,这项技术主要将工人从操作工变成了巡检工,将工人从危险的工作面解放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下一步主要是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透明采煤,把整个煤层描绘出来,通过高精度定位技术,让设备依据模型进行智能开采,这是下一步攻关重点。
我这里有两个煤矿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煤矿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印象,其实更像一个花园。
自动化、智能化开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与装备、地质、采矿等等各方面因素有关,是一个交叉的学科。我今天看到来的同学有各个专业的,其实智能开采不仅仅是开采,它是传统和智能开采的一个结合,所以我今天也诚邀同学们加入智能开采这个领域,做出咱们这一代年轻人应为煤矿做的贡献。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