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编辑 吴盈秋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省科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忠民。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此次科普法的修订紧扣时代之需、人民之需,是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制度安排的重要法律举措,既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
新修订的科普法,内容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它拓展了科普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不仅注重前沿科技与重点领域的科普,还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满足不同群体对科普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明确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鼓励社会各界,包括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创作科普作品,形成多元化的科普资源供给体系。
浙江省科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忠民:
科普的活力之源是多元参与的社会化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次《科普法》的修订,除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等内容之外,强化了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参与的科普责任,对新时代科普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需求、新问题给予了充分回应,对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大科普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多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进入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对科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科普法》着力解决科普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科普在国家战略任务和使命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深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和有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公民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作为连接科技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未知世界的奥秘,激发出无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原有的科普机制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科普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过程中,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这些年来,我国科普事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主导,全社会的科普投入不足,迫切需要健全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社会化科普,是要通过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丰富的形式和广泛的渠道,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公众,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这一过程强调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效应,它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二
修订后的《科普法》以促进科普工作的现代化与社会化为导向,更具时代特色、更加贴近民生需求,从制度上确保了科普资源的公平分配,强调了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格局,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普生态体系。
一是明确了政府主导,即明确了政府在科普工作中发挥引导与支持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普环境等。
二是强调了社会协同,即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科普合力,扩大科普覆盖面。
三是倡导了创新驱动,鼓励创新思维在科普领域应用,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增强科普效果。
四是确保了全民共享,强调科普应惠及所有人群,确保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科普资源的机会。
《科普法》通过法律保障与社会共治,为社会化科普工作提供了依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化科普事业将迎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更加包容开放的氛围,必将使中国的科普事业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
社会化科普任重而道远,如何破题、出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有效路径。
新的业态的核心是变革,是深刻调整。市场的变化永不停止,新一代技术浪潮不断涌现,不拥抱变化就会变得僵化,不改变自身就会被时代打败。只有勇于变革、坚持变革,才能让社会化科普保持着活力,成为必由之路。
科普的机制需要变革。政府主导、公益履职、财政投入固然重要,但没有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市场机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也不会有生气的。
科普的形式需要创新。科普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普必须有新的载体。通过社会化科普,让更多的组织和人员参与,并保持常态化吸引公众参与互动体验,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拉近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科普的内容需要融合。通过社会化科普可以引入各方的力量,“科普+”的内容就可以更加丰富,通过“科普+文旅”、“科普+艺术”等,资源的融合、整合、集聚,必将为科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