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五章 科普人员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支持志愿者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加强培训与监督。
==============================
■ 案例
520万科技志愿“大部队”登场
2019年8月1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试行)》;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就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提出系列意见。目前,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
==============================
制度建设如何为科普志愿服务赋能?
近年来,我国科普志愿队伍不断壮大且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全社会支持参与科普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与此同时,科普志愿者专业化不足、科普志愿者培训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新增“科普人员”专章,第四十二条就科普志愿服务作出明确规定,为未来构建新时代科普志愿服务体系以及科普志愿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法理依据。
首先,“国家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构建新时代科普志愿服务体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较之于其他志愿服务,科普志愿服务因其服务内容、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更高。
当下,中国科协为代表的主体在多个维度对科技志愿服务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但建成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涉及甚广,比如在组织动员体系方面除了发挥中国科协主体下的组织动员优势外,还需要拓宽社会动员渠道,创新社会动员方式,引导多元主体的参与;而要构建高效精准的科普服务供给体系,除了要丰富供给内容,还需要深入调研,做到供需对接,提升服务质效;与此同时,在构建充满活力的队伍组织体系方面不断汇聚社会力量,壮大科普队伍力量;在建立覆盖广泛的科普志愿服务阵地方面,不断完善布局,在已有科协阵地之外继续拓展阵地空间,推进数字化建设,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服务方式。
其次,“支持志愿者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加强培训与监督”在为科普活动提供力量源泉的同时,也为科普志愿的质量保驾护航。科普志愿者是科普的重要力量。以科普场馆为例,近年来,随着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众在科普服务质与量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各类科普场馆已有力量很难满足公众需求,科普志愿者已经成为科普场馆服务社会的重要人力、智力补充,也成为科普场馆拓宽服务范围的有益补充。科普事业的发展亟需更多、更专业的高质量志愿者,与之相对,科普志愿者在数量、使用不确定性、专业化程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迅速凸显,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乎科普服务质量,也涉及科普志愿者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范畴等诸多要素。
整体上,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是科普志愿队伍长期可持续良好运行的基础,比如在发展政策上,鼓励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募捐等多渠道并行;在权益保障上,尊重志愿者、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适度激励褒奖。与此同时,对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活动进行合理监督;而在科普质量方面,需要强化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等主体的专业化学习,保证质量。
总之,科普法的深入实施,为专业化科普服务团队的构建、高效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打造等提供了法理依据,在提升科普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也有助于厚植科普志愿文化基础、营造科普志愿文化氛围、增强志愿文化自觉,助力科普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