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完善科普投入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安排经费支持科普工作。
==============================
■ 案例
一座博物馆十年科普投入的增长
2024年12月,重庆自然博物馆上报重庆市科技局科普基地工作的年报里,科普经费全年支出达到了241万元,科普类型包括科普展览、科普讲解、科普活动、科普作品等,这个数据和前十年相比整整提高了200万,成为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科普工作重视和支持的有力证明。
==============================
政府“掏腰包”,科普经费投入如何步步登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预算”,这表明政府在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求中央、省地市、区县各级财政都要将科普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实现各级政府科普经费预算全覆盖,反映了政府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的全面提升。
随着科技创新迅速发展,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有义务通过保障科普经费来推动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科普投入经费保障机制”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地投入资金,而是要从资金的来源、分配、监督和绩效评估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构建体系。从资金来源来看,除了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如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等参与投入,形成多元资金来源格局。例如,2024年12月,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经费全年支出达到了241万元,这个数据和前十年相比整整提高了200万。
在经费分配时,要合理地根据各地实际需求、不同科普项目的优先级,动态性进行投入。对于偏远地区,可以适当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对于一些热门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普项目,可以根据社会反馈增加资金支持。
在监督方面,要确保科普经费专款专用,不被挪作他用。通过绩效评估衡量科普经费投入后是否真正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普项目发展等目标。
“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是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普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现代科普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科学知识普及,还涉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前沿科技成果、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传授、科技伦理方面的科普等,这就对科普经费的规模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科普受众来看,随着公民素质提升、不同年龄段人群以及不同地区对科普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多样化,都促使政府需要加大投入,以支撑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科普工作开展。尤其是在一些新领域的科普工作应提高科普经费,例如在航天知识科普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经费支持,可能无法制作高质量的科普动画、开展航天科普展览等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安排经费支持科普工作”。这体现了科普工作是一个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不同部门应根据自身的职能和任务,在科普工作的不同方面,通过科普项目制为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作品等提供经费支持,有效开展具有地域特点、资源特色、行业特色,公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总之,科普法第四十四条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科普工作中的主体位置,对科普经费的预算、保障机制和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发力提出要求,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立体科普经费预算体系,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全力保障了科普工作的稳健推进。
(作者系重庆自然博物馆展览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