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中区,穿过博雅学院古朴的廊柱,一栋静谧的两层小楼便映入眼帘——这里是广州南校园东南区241号,著名寄生虫学家、“送瘟神”专家陈心陶教授的故居。它毗邻图书馆与陈寅恪故居,共同守护着这片学术沃土的精神传承。
“一个中国人,他的事业必须在祖国生根”
故居入口处,陈心陶教授的雕像目光如炬,无声诉说着他毕生的信念。步入小楼,时光仿佛倒流。展陈部分恢复了先生生前的卧室与工作室原貌,简朴的书桌、泛黄的文献,还原了一位科学巨匠伏案钻研的日常。最令人动容的,是那架旋转楼梯——两侧挂满了陈教授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从青年时代远渡重洋求学,到学成后毅然归国;从在实验室里潜心进行“高从党尾幼免疫反应”等关键研究,到深入血吸虫病肆虐的乡村一线;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将毕生奉献给消灭“瘟神”的伟业。每一帧影像,都是“博学立志、雅行不怠”校训精神的生动注脚。
弥留之际的呼喊:纸来,我要工作!
拾级而上至二楼,陈列柜中珍藏着陈心陶教授的部分手稿。泛黄的纸张上,工整的字迹与复杂的图表,记录着对抗血吸虫病的智慧结晶。讲解员的声音在此刻变得低沉而充满敬意:“最令人震撼的,是先生生命最后时刻的坚守。据说在弥留的最后一晚,他已极度虚弱,却仍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纸来,我要工作!’”
一座故居,一种永恒的精神坐标
这座于2014年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开放的故居,远不止是对过往的纪念。它清晰地传递着陈心陶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面对当时被世界视为难题的血吸虫病,他深入疫区,其研究成果为我国最终控制和消灭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送瘟神专家”的崇高赞誉。故居的存在,正是为了激励一代代师生传承这份心系苍生、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走出小楼,回望这座被绿荫环绕的故居,陈心陶先生那穿透岁月的身影依然清晰。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信念,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赤诚,早已超越了故居的砖瓦,化作康乐园里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无声地激励着后来者:学问之根,当深植于祖国需要的大地;生命之光,当照亮人民福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