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科学家地图】中国航天博物馆探馆记:从万户飞天到“天宫”圆梦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 2025-01-21 13:34


站在中国航天博物馆恢弘的大厅里,一尊特殊的雕塑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中国明代的万户。他坚定地坐在一张绑缚着古老火箭的椅子上,双手紧握风筝线绳,目光灼灼望向苍穹。这位被世界公认为“航天第一人”的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在六百多年前点燃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飞天梦想。这座雕塑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对浩瀚星海跨越世纪的渴望。

“神奇天河之舟”启航,九天揽梦步步成真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中国。1958年,中国首次将载人航天纳入国家规划。展馆内一张泛黄的规划图前,观众们纷纷驻足。1992年,这项承载民族重托的事业被赋予了一个沉甸甸的代号——“921工程”。展板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航天人“三步走”的战略蓝图:从突破载人飞船天地往返技术(神舟系列飞船完美实现),到掌握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二号功勋卓著),再到如今建成自主建造、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空间站——“天宫”家园已在轨遨游。

“神舟”,这个充满东方浪漫的名字,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博物馆核心展区陈列着神舟飞船返回舱实物,那被大气层灼烧的痕迹清晰可见。讲解员自豪地介绍:“从神舟五号杨利伟首叩苍穹,到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从容完成出舱任务,每一次成功都标志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天河之舟’愈发稳健可靠。”

托举“天宫”的,是万千奋斗的星光

在展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美模型的区域,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然而,成就这座“天上宫阙”的,绝不仅仅是眼前的高科技展品。展馆特意设置了一面“星光墙”——上面没有耀眼的明星,只有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专注工作的平凡身影。它无声地昭示:这个涉及物理、化学、材料、通信、生命科学、极端环境控制等多学科尖端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地面测控站、远望号测量船、航天员中心与太空中的“天宫”无时差同步协作。

“没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天宫’梦不可能成为现实,”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航天人站在墙前,眼中闪烁着泪光,“从万户的悲壮尝试到今日空间站里的灯火通明,这条路我们走了太久,也走得太坚实。”

走出博物馆,回望大厅,万户仰望星空的雕塑与远处熠熠生辉的“天宫”空间站模型遥相呼应。六百多年的飞天梦想,在几代人不懈的智慧与汗水浇灌下,终在浩瀚宇宙绽放出最璀璨的中华之光——“摘星揽月”的中国梦,已在星辰大海间写下坚实的注脚。从这里出发,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必将迈向更深邃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