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北京时间”从这里发出
在每天“北京时间”19∶00,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准时收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时间是如何做到分分秒秒同步的?其实这离不开“授时”。
“授时”是指确定、保持某种标准时间,通过通信手段使标准时间信息覆盖全国。通俗地讲,就是“报时员”确定并分发标准时间,类似于“对表”,用标准时间去校准本地时钟,目的是让全国的设备、系统、网络都能使用统一且高度精确的时间基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国家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坚守使命·为国授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以我国第一代专用授时系统——长短波授时台建设任务为主线,生动反映了中国时频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短波授时台发播大厅。作者供图
白手起家建设短波授时台
位于陕西省蒲城县的短波授时台,是新中国第一代授时台。20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我国发展战略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迫切需要,国家明确提出“在西北地区建立无线电短波授时台”。经过多番考察论证,按照“靠山进洞”原则,短波授时台最终确定的台址在陕西省蒲城县城西北金帜山。由此,新中国的授时台建设(即“326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短波授时台的建设过程充满了坎坷。这期间,正是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时期,为了打破封锁,国家调集了国内众多科技力量,包括中国科学院、空军、海军等100多家单位参与建设。此外,还有一批科学家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来到蒲城,不畏艰辛,钻山进洞,白手起家开始建设新中国第一代授时台。
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的漆贯荣,就是当时最早参加短波授时台建设的23名大学生之一。他至今仍记得初到蒲城的景象:无水可用、无路可行、无电照明,周围仿佛未经开垦的蛮荒之地。他和同事们既搞科研,又当工人,每人一副帆布手套,肩扛砖石,手掣钢筋,用双手搭建起授时台的一砖一瓦。“当时没有吊车,我们就在地上铺上钢管,把几吨重的机器一点点挪到指定位置。” 漆贯荣回忆道。
辛苦工作之外,连顿像样的饭也吃不上。别说时令蔬菜,连关中人常说的“油泼辣子一道菜”都成了奢望,餐桌上只有一瓶醋和一瓶盐。
“我当时身高1米78,体重仅有120斤,患有严重低血糖。”漆贯荣说,为了在工地上能补充能量,每次听说有同事去北京出差,他都再三叮嘱,别的不用捎,一定要帮他带点白糖回来,一旦出现低血糖,吃一点比啥都管用。
授时台人员工作照。作者供图
即使这样艰苦的条件,还有人争着抢着要来。据漆贯荣回忆,他的一位同班同学没有分配到陕西天文台,他自己买了火车票赶去,一番努力才争取到了留下来工作的机会。漆贯荣感慨道,苦不算什么,对于学习天文专业的他们来讲,能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科研筹备工作同时进行,当时陕西天文台没有任何天文仪器和时频仪器。于是,有人负责将一台从武汉调拨过来目视中星仪改装成光电中星仪,有人则远赴南京天文仪器厂投身于我国第一台光电等高仪的研制工作……同学们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干劲十足。
正是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凭借着”就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也要搬出一座天文台”的斗志,在山洞里挖出了新中国第一座短波授时台。
1970年9月短波授时系统建成,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开始试播,1981年7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肩负起我国短波授时的神圣使命。短波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完全独立的专用无线电授时系统,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可控、连续的、全国土覆盖的高精度陆基无线电授时能力。
长波授时台。作者供图
历经20年建成长波授时台
20世纪70年代初,军事导航需求迅猛攀升,对授时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1973年,我国开始建设长波授时台,工程代号“3262工程”。苗永瑞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担任工程指挥部技术组组长,负责技术总体工作。
长波台筹建初期,苗永瑞率领团队破冰前行。当时,面临无长波授时的技术参考资料、无现成设备可用、无实践经验可循的艰难困境,所能依靠的唯有国内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紧密无间的协作力量。他们夙兴夜寐,埋首钻研,合力攻关。
工程指挥部确定“两步走”战略,先建一座小功率长波台,验证技术路线并取得经验,再建大功率长波台。苗永瑞深感肩上担子沉重,他一方面关注督促小功率长波台的进度和安装调试,另一方面把主要精力用于大功率授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上。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顽强拼搏,1982年,大功率长波台建成。1986年通过由国家科委主持的国家级技术鉴定。1988年,“长波授时台系统的建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苗永瑞来说,二十载春秋寒暑,八千多个日夜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凝聚成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对人民的赤子深情,对二十多年两地分居的家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长波授时台系统的建成,实现测时、守时、授时等技术现代化,将我国的授时精度从毫秒量级提高到微秒量级,填补了国内长波授时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授时技术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在原子时频技术、低频发射、低频电波传播研究等方面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如今,这座饱经岁月雕琢、历经多次改造升级与搬迁的授时台,宛如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静静矗立,见证着我国天文授时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老一辈“授时人”倾尽毕生心力,书写了一部“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史诗,激励着新一代“授时人”续写授时事业的新篇章。(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
打卡小贴士
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金帜山东侧,依托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旧址改造的蒲城时间博物馆,供公众免费参观,参观时间为每日9∶00-17∶00,无需预约,咨询电话为400003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