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会堂——
这里有充电歇脚的沙发,也有精神的火把
中国科技会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坐落于北京西长安街沿线,通过五个主题展区,即“中国科协史展陈”“科技期刊杂志图书”“著名科学家”“科学家手稿”“科学家精神”,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科学家们的风采和故事,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技馆会堂展出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签名旗” 王文洁 摄
科代会签名旗上留下科技报国决心
“中国科协史展陈”主题展区,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的光辉历程。
展区中央的展柜中,陈列着一面丝绸旗帜——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以下简称“科代会”)签名旗。这面长2.4米、宽1.6米的旗帜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记录着1950年夏天那个庄严神圣的时刻:来自全国的469名代表齐聚北京清华园,在周恩来总理“建设新中国的科学”号召下,李四光、周培源、钱三强、郭永怀、叶企孙……与会的杰出科学家纷纷签名,立下为国效力、科技报国的决心。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两个组织,前者负责科学技术的“提高”,后者负责科学技术的“普及”,并选出了各由50名委员组成的两团体的全国委员会,李四光为全国科联主席,梁希为全国科普主席。从此,中国的科技团体由各自独立活动逐步走向了联合统一,并最终于1958年9月召开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的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任主席。
中国科技会堂展出的科技期刊杂志图书。中国科技会堂供图
优秀期刊杂志图书随手可取
“科技期刊杂志图书”主题展区位于中国科技会堂一楼。该展区特别设立了“世界一流期刊”及其封面展示墙,同时展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展”,摆放了3000多册科技期刊杂志和图书,共同展现新时期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发现、新成果。
这些期刊杂志图书分散陈列在书架上,展区内设有咖啡馆,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空间。科技工作者在喝咖啡时,就可顺手可翻阅到《细胞研究》《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院院刊》等优秀期刊,了解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科技成果。
展区书架上有一本《山川纪行》,是真菌学家臧穆先生创作的手绘版日记体博物学著作,被称为“当代徐霞客游记”。在1975年至2007年间,臧穆先后4次赴青藏高原进行青藏科考,历经30多年的积累,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经典的博物学著作。由于被太多人阅读,这本书都被翻旧了,在书架上了成了“显眼包”。
中国科技会堂科学家精神展示墙。中国科技会堂供图
科学家精神展示随处可见
走进科技会堂,科学家精神宣传展示随处可见。大厅电子屏里循环播放着科学家感人事迹;走廊灯箱中图文并茂地展示着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出电梯抬头可见科学家巨幅油画,邓稼先坚毅目光、茅以升专注神情……弘扬科学家精神氛围浓厚。
在“著名科学家”主题展区,一面功勋墙上,展示着37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其中,袁隆平、于敏、屠呦呦、孙家栋、黄旭华5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赫然在列。他们是大国脊梁、是科学家精神的铸造者与诠释者,也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灯塔,照亮后来者的科学高峰攀登之路。
此外,在科技会堂二楼大厅,一整面墙展示着我国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以及他们铮铮的爱国誓言。“我愿以身许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负。”“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要是干成了这件事儿,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为了这个事业,我就是死了也值得。”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言论,是科学家们对祖国的庄严承诺,也他们立下的科技报国的坚定决心,更是激励当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食粮。
除了会堂内的展陈,中国科技会堂还开通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会堂故事”,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
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科技会堂不仅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充电歇脚的沙发,还有精神的火把,在潜移默化中,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打卡小贴士
中国科技会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坐落于北京西长安街沿线,木樨地桥西北侧,可乘坐地铁16号线,在木樨地F口下车,或搭乘地铁1号线在木樨地A1西北口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