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西安的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办公楼五楼,一方天地静默却自有千钧之力。这里镌刻着几代测绘人矢志报国的赤诚足迹,书写着中国测绘事业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它就是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即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精神展示室。它不仅是测绘科技的博物馆,更是一座几代测绘人用热血,甚至生命浇筑的精神丰碑,生动诠释着“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六位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作者供图
46名队员用生命丈量祖国山河
踏入国测一大队精神展示室,映入眼帘的红色照壁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六位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在信中,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并首次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与江泽民同志给国测一大队的题词——“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交相辉映,共同成为新时代测绘精神最有力的注脚。
在“甘于奉献、薪火相传”展厅,设有闪耀着荣誉光芒的典型模范区,陈列着大队获国家级、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个人事迹。
与之相向而立的“英名永存”版块则铭刻着46名为祖国测绘事业以身殉职的队员事迹——宋泽盛为了挽救队友失足跌落几十米深的悬崖;姚云在阑尾炎发作的情况下坚持作业,最终阑尾炎化脓光荣殉职;吴昭璞在新疆戈壁断水7天,用生命守护仪器和资料;钟亮其为保护队友被土匪残忍杀害……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虽未被追认为烈士,但英雄的生命早已化作烈烈测旗展扬大地,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从1960年吴昭璞手绘的点之记(测量工作中记录控制点位置、周边地形等的专业档案),到1975年桑珠老人捐赠的木质登山镐,从2005年任秀波在海拔7790米——创下当时重力测量世界纪录时写下的“海拔最高入党申请书”,到2020年王伟的登山靴,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生命铸就忠诚奉献”的铿锵信仰底色。
展出的测绘仪器。作者供图
测绘仪器见证新中国测绘事业发展
在国测一大队精神展示室,一件件测绘仪器装备讲述着新中国测绘事业发展征程。
从建队初期使用的光学经纬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国外进口仪器,到如今应用国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力仪、全站仪、雪深探测雷达等,跨越70年的仪器设备更迭,见证 着我国测绘装备从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到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历史性飞跃,更见证了新中国从“测绘仪器装备落后”到“跻身世界测绘强国”的奋进征程。
“测绘科普”展区展现了近年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成就。丰富多彩的地图世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北斗卫星系统、航空遥感监测平台、应急测绘服务等诸多版块,全方位呈现测绘新科技服务范围已覆盖国防建设、经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北斗卫星定位、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多波束测深、微形变监测、无人机测绘等测绘技术的迭代飞速发展让世界再一次见证测绘强国崛起的磅礴伟力。
年轻测绘队员沿着前辈足迹砥砺前行
国测一大队建队71年来,几代测绘人数十年如一日,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热血甚至生命绘就了祖国的壮美蓝图。他们两下南极、七测珠峰,45次进驻内蒙古戈壁荒原、5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55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70多年来徒步行程超过6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
从南极测绘到珠峰高程测量,从大地原点建设到西部无图区测绘,从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到地理国情监测,从海岛礁测绘到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如今,年轻测绘队员正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奔波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原始森林、江河湖海。
年轻测绘队员在传承测绘精神的同时,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勇于攻克难关。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他们仔细论证、精益求精,克服了坐标系统不统一、海中跨度世界之最等诸多难题,完成了厘米级精度的大桥首级控制网建设;在陕西山阳特大滑坡灾害一线,他们舍生忘死、挺膺担当,横穿滑坡核心腹地,两次发出“高危预警”,连续十天十夜的监测为救援工作筑牢安全防线;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超过200天的西藏双湖县,他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在“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圆满完成西藏国土三调任务;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他们面对“北坳冰壁流雪”“强台风安攀气旋风暴”等极端恶劣天气,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第三次艰难完成冲顶并利用国产仪器开展测量工作,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新高度……新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扛起测绘精神的大旗,正在用青春和智慧诠释着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
“改变的是技术和装备,不变的是精神和作风。”国测一大队大队长李国鹏的话语掷地有声。当观众走出展厅,回望“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誓言,仿佛看到无数测绘队员仍在雪山戈壁中跋涉,用科技之光丈量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作者系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队员)